馬琳就讀的高校處在南方一個省會城市中心地段,校園面積較小,一到晚上,操場上就擠滿了端著手機跑步的人。“看似在跑步,其實都在低頭找感應點,根本跑不起來。”以往帶著耳機放空心情的跑步狀態因此無法得到滿足,“‘我要跑’愣變成‘要我跑’,選擇跑步方式的權利都沒了。”馬琳擔心,對她這樣的運動愛好者,學校此舉尚且成了“累贅”,對更多需要鍛煉的同學而言,將因此加深對跑步的厭惡,“完全是對跑步運動的高級黑。”
“定位飄渺,高架、湖中心都有,常被要求重新跑;偶爾還莫名奇妙被判作弊,成績無效……”就讀於浙江一所高校的李淼表示,儘管技術問題也許能有改進,但因其與成績直接掛鈎,影響學分、獎學金等評定,所以周圍同學對用App強制跑步怨聲載道,“鍛煉只有跑步可以嗎?跑步應該看個人喜好,就和吃飯一樣,現在突然冒出來一個東西,規定你必須吃什麼、必須每天吃多少,且不是我主動要求的,誰樂意?”他發現,原來身邊很多同學有空會去操場跑跑走走,但變成任務後,“就很排斥,反而有點打壓了大家運動的興趣。”
令他更加哭笑不得的是,臨近期末,很多同學並未達到“跑滿”60公里的要求,學校推出了新的活動,“將原來每日兩公里上限提升為5公里,且跑滿5公里送兩公里,即當作跑了7公里計入成績。”李淼感到疑惑,“如果是鼓勵學生動起來,大可以適當加分,為何要憑借一款軟件就給學生打出59分的期末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