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內,一片面積約50畝的無花果種植基地,是浙江省最早一批運用物聯網產品的農業生產基地。基地負責人潘勛劍坐在田壟邊上的一間小磚房內,從容打開手機中的遠程監控客戶端,在“溫度”一欄中輸入“0℃”,便輕鬆完成了無花果的防凍工作。
潘勛劍介紹,如果將物聯網比作人體,那麼,一套專用的大型計算機處理系統就相當於人的大腦,而那些被安裝在田間地頭的各類傳感及機械裝置,則類似人的肢體及神經、感官系統,可以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完成自動灌溉、施肥、防雪、防風等多項任務。
通過發達的物聯網技術,改寫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生產流程,這是浙江“互聯網+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生動案例。
眼下,無論是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是在規模化、產業化、科學化高度集中的農業“兩區”,互聯網與農業的碰撞與融合,不僅體現在一開始的生產環節,更在向流通、銷售等其他各個環節拓展,推動現代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如今,湧向山鄉的互聯網浪潮讓農民越來越清楚,自己種養出來的農產品,最終被送抵誰家餐桌。
對此,衢州衢江區周家鄉龍園村淘果園家庭農場負責人饒勝男感觸頗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