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鴻說:台商們對英國立頓公司一年營業額達到2、3百億美金感到壓力很大,都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他說,其實中國才是最大的產茶國,茶是中國最具文化意義的健康飲品,中國夢的實現首先要在茶業上體現。中國長江以南有綠黃白青紅黑六種,烏龍茶屬於青茶系列,主要分佈在福建、廣東和台灣。中國要在茶業領域創造世界第一,兩岸中國人必須共同努力。目前大陸中糧公司轄下的中茶公司已經扛起這一重任。中茶公司的業務分成三塊:傳統功夫茶、時尚速食茶、生物科技萃取的茶胺酸等醫療保健茶產品。中茶公司要整合這三種茶產品為一體和立頓茶相抗衡。青茶的製作工藝最繁瑣,最有特色,中國茶葉走向世界,烏龍茶可能是最有競爭力的品種之一。現在李志鴻的鴻鼎茶葉公司與中糧合作成立海峽兩岸茶業優勢整合示範基地,在種植、生產、加工、衛生、農殘等方面嚴格控管,規範經營,獲得綠色產品認證、GAP認證。2014年10月31日,該公司和中糧海堤茶葉公司合作生產的產品“回歸一號”獲得商務部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茶博會金獎等許多獎。
兩岸農業合作是互惠互利,共創雙贏的事業。台商要在大陸發展,一定要交流要整合優勢資源,台灣農業的瓶頸和挑戰是土地資源稀小、勞動力成本偏高、市場太小;台灣優勢的農會合作社的管理、高優農業栽培技術、加工設備,生產履歷,品質可追溯管理比較完善。這些年大陸政府非常重視兩岸農業合作,釋出很多善意和政策,這是台灣的機會、台灣農民的機會,期望台灣的官方也要用更加開放的心胸看待兩岸農業合作,調整相關法規法令,幫助和鼓勵台灣農民弟兄和台灣農會抱團前進大陸。台灣農民要在大陸單打獨鬥是很困難的,不會成功,台灣“農委會”的官員要更多地來大陸瞭解和考察。目前大陸29個台灣農民創業園,台灣高優農業領導品牌的茶業創業園做不好,其他的很難有成功的空間。台灣農業到大陸的發展,是台灣農業的延伸和擴大,台灣農業市場受限導致高優農業附加價值無法提升,制約台灣農業發展,影響農民增收,大陸腹地市場廣闊,是台灣農民增收的來源,對台灣農業發展是有利的,要珍惜這個機遇,這是台灣農民發展的另外一個春天。台灣農民的主力要前進大陸,促進兩岸農業合作,把中國的茶葉做大做強。永福的台灣茶農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經營理念:他們在茶園建立自動噴灌體系,茶園道路大量引種櫻花、桂花等名貴樹種,改變了傳統單調的茶園景象。台商們為茶樹種植建起了豆漿廠,他們用新鮮黃豆磨成豆漿,加入生物益菌、紅糖稀發酵釋後,為茶樹進行一年10次的根部澆灌、噴灌豆漿,豆渣與農家肥並堆發酵後挖溝掩埋,生產出來的茶葉品質、滋味、香氣都明顯提升。由於堅持用有機方式生產,加上完善的GAP品質管制體制,鴻鼎茶業生產的高山茶通過“德國萊茵”370項零農殘檢測和“SGS”305項農殘檢測,符合日本及歐盟的出口標準。該公司產品先後獲得中國(上海)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中國(北京)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中國茶葉學會第十屆“中茶杯”特等獎等眾多獎項。
李志鴻表示,台灣茶農在大陸的成敗具有示範作用。台灣每次選舉,關鍵就是台灣中南部農業縣份,中南部農民很少到大陸來。現在的兩岸交流“高層有餘,基層不足”,勞工農民來得很少,農民感受不到。韓國與大陸簽服貿,舉國歡騰,在台灣卻發生“太陽花事件”,這是溝通不良的結果,基層沒有來嘛,大陸應該一年幫助台灣20萬沒來過大陸的工農群眾來大陸。只要是沒來過大陸的,台人自理機票,大陸落地接待一周,從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廈門、廣東、珠海,分別讓台灣工農來走走,讓他們瞭解大陸的繁榮發展,大陸的善意,百姓的富裕,如果連續做四年,情況就會改變。馬英九為兩岸交流做出功不可沒的貢獻,但他不會宣傳,又避諱美日,加上民進黨很會炒作輿論,很多台灣中南部民眾被誤導了。兩岸農業合作是大陸照顧台灣“三中一青”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農業主要在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階層都是農業人口,他們大多數沒來過大陸,大陸的“三中一青”政策交流可以從扶持台灣農民創業園著手,樹立成功的典範,讓在大陸發展的台灣真農民取得成功,對台才有說服力和吸引力,可以示範帶領。在大陸投資,搞農業很難賺錢,不像搞房地產,農業要長期投入,需要大量資金,獲利困難,政府要考慮如何幫助台農自我良性迴圈,自身造血,可持續發展。
如何支持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具體承載者
這裡的台商把台灣的優勢理念帶到永福,這裡已經是“生態美、百姓富、特色鄉鎮”的成功典範。台灣茶農帶動了這裡的旅遊觀光養生產業,使農業和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個園區已展現出這樣的成果。永福不僅是全大陸櫻花苗最多的地方,而且基礎建設逐漸完善,已開始繁榮起來了。如果說1947-1987年永福沒什麼改變,但現在真的是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結果。目前的大陸人是歷朝歷代百姓最富有、最有尊嚴的時代,雖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大體上是最好的。蔣經國治理台灣,尊重專業,達成了卓越,讓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1987年以後,台灣搞所謂民主,不尊重專業,不講權威,把很複雜的東西拿來投票,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本來越複雜的越要尊重專業、尊重權威,尤其政治是人世間最複雜的事情,結果台灣的政治是用投票的方式解決,這就是台灣亂的根源!台灣已經變成四小龍之末,連東南亞落後國家的經濟成長都不如。還好這幾年有大陸對台釋出善意,讓台灣維持了外表榮景,否則台灣和菲律賓有什麼不同,只能是自己亂去吧。目前的大陸是穩定發展,而台灣還是互鬥內耗。
政府對兩岸農業是一定要控制的,農業是戰略性產業,不是獲利性產業,政府為了惠民,不可能開放糧食價格,不可能讓你太容易賺錢。農業要可持續,就要吸收大學生進來,但年輕人到都市發展了,賺錢容易嘛,誰願意到農村發展?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是工業反哺農業,台灣的農業總產值是佔GDP1.5%左右,財政總預算農業是4.5%,台灣的惠農政策也很多。台灣的農業合作社貢獻很大,具有幫助農業產業優化的功能,農會有幫助農民把優質農產品推進市場的功能,幫助農民增收的功能。台灣農民創業園已成立以台灣農民為主體的合作社,促進兩岸農業合作交流。台灣的農會合作社得到政府扶持補助,幫助農民集中採購農資,組織培訓農民,提升農民的經營理念,專業常識,幫助農民優化技術,創新產品,幫助農民推薦農產品,有蔬果拍賣、品鑒,標準化,品質達標,用評比引導農民種好茶,這樣就可以讓農村永續發展,讓市場對農產有信心,農民有錢賺,因此台灣也就有新型農民。大陸農民目前還沒有獲利空間,因此就不會有新型農民進來。
建議大陸的政府讓台灣農民創業園的產銷合作可以成功運作起來,優化產業,輻射出去,幫助農民,持續貫徹下去,為大陸農業優化發展作出貢獻。高優農業、休閒農業有一個特色是投資週期長,成本回收慢,需要有政府的惠農政策支持和銀行的貸款配套,否則很難做大做強,目前大陸的農業單位很難借到銀行的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台商也很難借到,建議大陸的進出口銀行、農業銀行應該降低貸款門檻,讓台灣農民創業園做大做強,樹立成功榜樣,更有說服力。在通路,產品品質、打造品牌方面農民是有困難的,大陸的政府要主動打造這樣的平台,讓優質農產品可以銷售出去。大陸的農產品從基地到終端市場,農民拿不到20%份額,其中農民要承擔地價、農資、工資、一年的生活費,農民真的很辛苦,所以年輕人不願來。因此一定要想辦法增加農民從基地到終端市場所佔的份額。
習總書記在平潭說,大陸的市場可以容納台灣所有的農產品,深入台灣農民的心,現在是怎麼進入大陸,門檻如何跨越是問題。台灣農民創業園需要通路平台,只要找一家央企投資這樣的平台即可。也可以引進台灣農會合作社模式,央企佔合作社的51%,再引入專業經理人,投資很少效益會很大。這些平台讓農民不必直接面對商人,大陸的合作社成功案例很少,原因就是缺少新型農民來縮短中間環節。希望台灣農民創業園可以得到農業部、商業部和國台辦的支持,政府用紅頭文件政策鼓勵給阿里巴巴、京東、每日生活網等網絡公司,讓他們成立“台商精緻農產品貿易網”,面向兩岸台商農民,將優質產品推進到全國市場。減少了中間環節,將提升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對台灣農民吸引力最大的就是大陸的農業市場,他們都很想進來。但品牌通路建設是高門檻,如果大陸可以提供這樣一個平台,所有的台灣中南部人都要過來看看,都要瞭解,這樣促進了交流,台灣基層農民的心都會過來了。期待大陸有更多的優惠政策,讓台商農民成功。一定會對台產生很大影響。這裡的台商絕大多數是中南部農民,他們的左右鄰居說,你們到大陸投資農業,存活不了三年就要倒閉,現在十年過去了,他們存活下來了。
雖然生存了下來,但台商還是賺不了錢,我們在永福40多家基地,很多人之所以把下一代帶來了,就因為看好大陸的市場和政府的態度。只是目前各方面還沒有對接好,他們對大陸的政府是感恩的,享受到政府的惠農政策,只是資源的分配重點要更準確一點,政府不需要特別編預算,只要分配更精準即可,未來會有成功的機會。兩岸有關部門都關心在大陸發展的台灣農民,出發點都是好的,但還要不斷改進,惠農政策要更精準一些。譬如龍岩市重視台灣農民創業園,提升園區管委會級別,本來是好事,但運行起來又遇到新的問題。沒想到因為突然增加了一個行政環節,有些事情變得更難辦了。由於漳平的書記和創業園的書記是平級的,有時反而出現兩者都要管或沒人管的局面,為了減少行政環節,建議漳平市委書記兼任園區管委會的書記。還有一個問題,2008年以後進來大陸的台商沒有林權證,不能辦理貸款,這個問題也要考慮如何解決。
短暫的永福之行就要結束了,有一句話一直回蕩在我腦海中:“沒有參與就沒有認同”。這些台灣農民是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具體承載者,他們來大陸創業就是最深入的參與,兩岸因此可以相互促進,共同成長。讓我們感恩這些來到深山老林紮根的台商,他們帶來的資金、技術和管理,他們帶來的通路和新的文化,他們改變了一個偏遠的山鄉小鎮。同時,我們也要多多關心這些台商,幫助這些腳踏實地默默耕耘的台灣人。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4月號,總第2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