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時期兩岸互動初探:現狀的解構與翻轉
http://www.CRNTT.com   2018-04-04 12:02:05


 
  2.2 兩岸互動:強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推動

  2.2.1適時強化單邊立法與作為、淡化台灣民意及政局變化的擾動

  從十九大報告可得知,大陸方面將強化以自己公權力所及的手段及資源來推動統一的進程。從報告涉台部分遣詞用句的變化可以看出,大陸在心態及思路上已出現調整。台灣民意不再是兩岸能否進入統一協商及制度規劃的必要條件,大陸本身軟硬實力的增長而能夠強化對台灣的影響和對美國的牽制,方是必要條件。今後,大陸方面的立法及公權力作為片面涉及和涵蓋台灣方面管轄領域內的人員、貨物、財產將更為頻繁、更加多元。例如將國安法的適用範圍從該法所規定的“公民”,擴大解釋適用於台灣“居民”、“同胞”,並與卡式台胞證的使用和台灣民眾在陸的處遇掛鈎;明確針對性的軍演或任何執法公權力的展現,包括對外島海域及海峽中線的騷擾,以及繞台灣本島巡航等等,亦將成為台海周邊的“新常態”。但在官民分開看待的前提下,仍積極、耐心、持續地行銷兩岸交流的紅利,吸引台灣的資金、人才、技術,並將大陸形塑為青年揮灑才幹、實現願景的樂土。在深化產業合作上,仍著力加強兩岸民間企業的合作平台與機制。藉由台商本身面臨的轉型升級壓力,促進兩岸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合作,使大陸台商經營更深地嵌入到大陸的產業與市場體系之中,將台商的經營及企業佈局與“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建設銜接,使產業合作成為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

  2.2.2 完善以台胞證為核心的國民待遇機制

  大陸方面政法及相關部門勢將秉持十九大報告的宣示,逐步完善以台胞證為核心的國民待遇執行機制。換言之,大陸將提高及明確化台灣人在大陸的法律地位。採行手段在於廣化台胞證的功用,從台灣民眾赴陸的旅行證件,擴展為台灣人在大陸唯一的合法身份證明及法律證件,進而讓在陸台人可憑台胞證在大陸享受“類居民”的待遇與權利。可以推估,今後大陸方面將推動持台胞證者得逐步享有與大陸居民同等的社會福利,逐漸賦予台灣人在大陸的“居民待遇”。在法理上,台胞證仍不等同於大陸的居民身份證,但台胞證能逐步具有大陸身份證相同的各種功能。此外,藉此還能夠逐步弱化“中華民國”護照的便利性,彰顯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立場,台胞證將進一步擴大適用於“中華民國”籍人士在海外尋求中共駐外使領館及機構協助時的身分驗證,以及成為台籍人士進入國際或多邊組織時須出示的證件。

  三、兩岸互動之前景:端視習近平的戰略耐心

  兩岸仍無互信基礎、蔡政府續持“現狀下的一邊一國”之模糊立場

  蔡英文在2016年520就職演說其實已揭櫫其當前兩岸政策的底線,亦即尊重九二事實以及三十年來兩岸從敵對到和平發展的所有基礎。兩岸是否同屬一中可以是議題,但不是處理兩岸關係當下的前提。蔡英文政府的底線明顯與北京的原則及期待不相容,故雙方沒有基本的互信基礎。台灣欲繞過兩岸的政治定位,尋找具可操作性、北京又能接受的兩岸互動新模式,確實難上加難。再加上賴清德出任“行政院”院長後,以民進黨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論述來界定“中華民國”在現狀下的定位及身分,又更翻轉兩岸營造進行政治互信對話的善意及氛圍。此番言論坐實了大陸方面認知蔡賴體制是將當前兩岸的政治定位,界定為“現狀下的一邊一國”及“台獨現狀化”的懷疑。

  兩岸交集為雙方均盼台海和平穩定、兩岸持續民間及經貿往來

  事實上,從理性博弈的角度分析,兩岸執政當局對彼此不滿意,亦皆對現狀不滿意,但卻都能忍受。關鍵在於,雙方都需要台海保持和平及穩定、兩岸持續民間及經貿往來。因此,對蔡英文政府而言,在兩岸政治定位的僵局上最佳的應對方式,就是持續宣示“沒有具體模式”的新模式,以不變應萬變。其目的僅是向華府及北京表現台灣具有持續保持爭取兩岸恢復官方溝通的心意及努力。首要目標是將目前“維持現狀”路線及“四不”立場,支撐及堅持到2020年蔡英文連任後。其時,在沒有民意的掣肘及連任的壓力下,以及思考追求個人的歷史地位時,或許較能思考如何務實面對兩岸政治定位的困局及難題。

  相對地,習近平亦有在2021年第一個百年來臨時,2022年第二任期結束時,必須在對台工作上取得進展的壓力。單恃對岸公權力力所能及的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所取得的成果,不算真正的成功。再出現前任領導人所取得的如支持九二共識之政黨重行執政之對台工作成績的可能性已降低的情況下,唯有得以迫使蔡英文政府對兩岸政治定位的基本立場及論述,傾向大陸堅持的“兩岸同屬一中”,才足以彰顯對台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績。循此,或許兩岸至2020年後,方有撥雲見日的可能。

  習近平的戰略耐心將牽動兩岸現狀存續及台灣政局演變

  由此觀之,或許在2018年大陸召開兩會前,對台灣仍不會有太強烈的遏制及施壓動作,兩岸仍能維持“冷和”局面。蔡英文政府只要堅持“四不”,制約深綠,兩岸和平的基本局面應能穩住。除非蔡政府短期內偏離現行“維持中華民國體制、不預設前提維持兩岸現狀”的法理及政策路線,或在內部施政上出現明顯具有“兩國論”內涵及“去華化”目標的立法、修法及行政命令的事實與實踐。不過,令人憂心的問題在於,十九大後權力更為鞏固的習近平有無此戰略耐心,在建國百年及建黨百年到來之時,如何評價2018-2021年的對台工作績效呢?是單靠宣揚兩岸經社融合取得實質進展,開始扭轉台灣“一代一線”的認同?或是讓反台獨的政治勢力在台持續有能力制約綠營?還是成功迫使連任的蔡英文政府能與九二共識相向而行?抑或徹底終結“中華民國”的國際人格及地位?無論如何,至少目前聚焦的對台工作的重心:強化國際圍困,促進融合發展,評估藍、綠、柯消長,影響兩場選舉。前兩者的佈局已現端倪,後兩者的作為2018年初就將明朗,也牽涉到藍營的兩岸論述變化和政黨支持度消長、執政黨執政績效及支持度,以及柯、綠關係的變化。

  四、結語:翻轉兩岸互動的新時代、新常態及新思維

  平心而論,時間是站在大陸這邊,只要確保台灣不去踩“法理台獨”的紅線,在此範圍內大陸方面能創新思考的對台方略其實很多,並不急於求成。大陸在設定統一的進程和方略後,兩岸“必然合”的端倪已現,今後大陸更應從容不迫、動心忍性地追求“自然合”。相對地,台灣執政當局及民眾其實最該思考及努力的反而是如何爭取大陸民心:讓大陸百姓同情台灣、喜歡台灣、欣賞台灣,甚至願意借鏡台灣。此方為台灣長治久安,百姓安身立命的最佳保障。台灣唯有將自身的發展結合到大陸的發展戰略軌道上,相向而行,審時度勢,子孫才有生存發展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兩岸執政陣營的菁英對兩岸未來的互動應有最基本的底線思維:政治菁英之間的不信任及猜忌,不應無限上綱至兩岸社會的疏離及對立,更不應渲染為兩岸青年世代間的誤解與敵意。因為如此,大陸主導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工作將事倍功半,蔡英文政府亟欲“去華化”的短視操作亦將戕害台灣下一代子孫的存續發展。十九大後,大陸方面其實在兩岸關係上,已經開始實踐“解構現狀、建構未來”的方略,而台灣仍因為自陷於內部分歧或恐共反中情緒而持續“緊抱現狀、茫然未來”。長此以往,陸長台消的趨勢會更加明顯,亦將是兩岸“新時代”中的“新常態”了!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2月號,總第242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