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思想是兩岸共同振興中華的路徑
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時對孫中山高度評價,認為“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並強調“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
習近平近年高度評價孫中山先生,當然有其政治的雙重意義。第一、孫中山是中國國民黨的總理,也是中華民國的國父,尊崇孫中山可以為兩岸政治找到最大連結;第二、馬克思一直是共產黨的思想導師,在中共的黨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習近平如果要強調“文化自信”,又主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實現“中國夢”,不可能把文化、民族與夢想建築在馬列主義的思想基礎上,而必須回歸到中華民族的當代思想,而孫中山正是這樣的一位代表人物。
孫中山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三民主義意為打不平主義,他說:“民族主義是用來對外國人打不平的”,“民權主義是…用來對本國人打不平的”,“民生主義是…用來對大富人打不平的”。簡單說,三民主義就是“打不平”主義。只要國際與國內社會仍有不平,就需要三民主義,目的是為世界創造和平,為社會建立均富,讓政治沒有寡佔。中山思想雖然成形於百年前,但在今日仍有依循價值。這個打不平主義也是中共從事革命的最重要思想與行動基礎。
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提出批評,更主張公平分配的共產主義,但是孫中山的民主主義內涵包涵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其平均地權、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的主張,讓孫中山的政治思想不僅是對當時現狀的革命所需,而是更多的積極建設所要。孫中山曾言,“馬克思只可說是一個社會病理學家,無法說是一個社會生理學家”,馬克思或許對問題的弊端看得很清楚,但是孫中山的主張卻更像個醫生,為社會的改革進步開藥方。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是以中華文化的“世界大同”為理想,他期待各民族要追求和平,中國強大以後要“濟弱扶傾”;他期待落實人民的創制與復決權,以平衡間接民權可能為少數人掌控的弊端,而強調“全民政治”;他並沒有將當時盛行的socialism直接翻譯成社會主義,而是以民生主義為名,即因他所主張的“均富”,既顧及到資本主義追求財富的目標,也照顧到社會主義所強調的分配正義,如此中道思維才是民生所必需。簡言之,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僅是孫中山思想中的一小部分,習近平如果要建立其思想的地位,中國大陸如果要為其“中國夢”或“偉大復興”建立根基,必然要從孫中山,而非馬克思處找尋出處。目前的“馬、毛、鄧、習”必然必須換成“孫、毛、鄧、習”。
孫中山是兩岸的認同共識,在實踐上,兩岸也都沒有離開過孫中山。1990年代以前民生主義在台灣有豐碩的成果,1990年代以後,民主化的推動也使得民權主義得以落實。1979年以後大陸開始發展經濟,近年的成果已經超越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的規劃,“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更是“濟弱扶傾”的具體實踐。但是兩岸目前仍有太多地方需要中山思想來補強或修正,不僅兩岸都需要“均富”的民生主義,台灣如何克服民粹與民主的亂象,大陸如何發展出更適合的民主,兩岸如何能夠以“天下為公”的精神,平等相待、和平相處,都需要籍重孫中山的民權與民族主義。
孫中山在提及其思想的組成部分時稱:“余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其思想融合了中華文化傳統、西方學說以及獨自創見。這個見解對於兩岸而言,都是很大的啟示,兩岸目前在民生主義方面都已有相當的成果,但是台灣在民族主義上出了問題,大陸在民權主義方面也有增進的空間。兩岸如何以中華文化固有的思考以及特有的智慧來處理民族主義與民權主義,是必須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的國父,也是中國國民黨的總理,台灣對三民主義既有研究,也有落實,但是李登輝以後,三民主義思想不僅不是台灣的主流,而是刻意地被抹去。國民黨的馬英九在八年執政期間,天天上班時固然向總統府的孫中山雕像鞠躬,但是卻沒有再弘揚孫中山的思想,不過,台灣仍有一批為數不少的人認同孫中山的思想,而沒有放棄堅持。因此,如何從孫中山的思想找尋兩岸對接,是兩岸必須共同努力的方向。
結論:兩岸應在政治安排、中華文化、孫文思想三個方面對接
習近平的對台思維雖然沒有形成如江八點、胡六點等單一的文件,但是其輪廓已經很清楚,簡單來說,以“兩岸命運共同體”為核心論述,以“兩岸一家親”、“心靈契合”、“共圓中國夢”為感性訴求,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兩岸追求的長期目標。在過程中,反對台獨分離主義是北京一貫的立場,但是習近平表示台獨的滋長會影響到中共的政權,則是以往大陸領導人沒有公開提及的,顯示出習近平對於台獨的警惕與堅定的反對立場。在兩岸命運共同體方面,習近平提出了“一中框架”作為應有的結構,並也表示這個結構是由兩岸平等協商所確定,而僅有此結構才可以確保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針對習近平的主張,台灣方面如果仍然選擇“維持現狀”,就等於是不回應,而民進黨的不接受九二共識立場,更是明確地拒絕了習近平對於兩岸的論述。台灣如果要回應與對接,最好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在深化九二共識的基礎下,透過平等協商與北京達成兩岸應有的政治定位。“分治不分裂”迄今已是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所主張“深化九二共識”應有的內涵,並主張以兩岸共同接受“分治不分裂”作為“一中框架”的內容。第二、兩岸共同以中華民族作為兩岸人民身分認同的連結,以中華文化作為兩岸文化認同的歸屬,以使兩岸民眾的“心靈契合”能夠有民族與文化的要素。第三、兩岸應共同將孫中山思想作為兩岸未來制度融合的基礎,從民族、民權、民生主義上共同探索最適合中華民族與整個中國的道路。
以上的第一部分,即如何在一中框架下找尋兩岸最合情合理的政治定位,考驗著兩岸的智慧與心量,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兩岸在政治對話中必須要有的態度。第二與第三部分原本就是台灣方面的強項。台灣如果能夠抓住這個優勢,就可以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道路中掌握關鍵位置,甚而有引導權。如果台灣仍舊選擇放棄中華文化與孫文思想這兩個優勢,那麼必然會失去對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話語權。這是台灣的不智與不幸,也是中華民族與整個中國的巨大損失。
民進黨執政期間,由於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之間的政治基礎並不存在,大陸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只好獨行,但是這並不表示,台灣民間或其它政治力量就應該放棄促成兩岸和平發展的機會。我們期待目前的國民黨,能夠在洪秀柱主席的努力下,與習近平先行簽署和平宣言,確定兩岸和平發展未來應有的框架,也寄望國民黨重新舉起中華文化與孫中山思想的大旗,讓台灣不致於讓民進黨完全綠化與去中國化。
孫文學校也正在做這些努力,在台灣及海外全球,致力於兩岸和平發展重要的傳播、孫文思想的認識、中國近現代史的瞭解、中華文化的深耕。畢竟,在兩岸共築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時,不應只有政府獨行,民間也應該發揮功能。兩岸和平發展與民族振興是兩岸及海內外中華民族的共同願望,也是責任,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我們期待習近平所說的第一個一百年,2021年,是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的一年;也是兩岸共同攜手弘揚中華文化,振興中華民族的一年;更是兩岸共同依據孫中山思想,為整個中國未來的政治制度開始尋找最適合道路的一年。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2月號,總第23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