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在英中國“陪讀媽媽”辛酸不為人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08 10:00:40  


 
  積極調整,做聰明媽媽

  有時,故事相同,但結果卻可以不同。很多陪讀媽媽就能迎難而上。現居英格蘭東部的一座海濱小城的林女士,四年前,選擇帶同14歲的兒子和13歲的女兒前來英國上中學,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為此,林女士放棄了如日方中的事業,來英國陪讀。

  由於自身的英語能力良好,她很快適應了英國的環境。而一雙孩子的學業更是她最關注的事情。兒子以前在香港就讀的是中文學校,故英語是他的弱項。獲知孩子就讀的中學沒有資金為外國學生補習英語,林女士感到失望之餘並未因此氣餒。為了給孩子們爭取到在學校補習英語的機會,自第一年開學以來,她曾幾度不厭其煩走訪學校,與學校的代表進行商討。一個華人媽媽在英國白人的主流學校里孤身面對為大多數的學校代表據理力爭,當中所需要的勇氣是無人能及的,而當中為了準備會議所付出的努力也不是他人可比的。

  可惜最終兒子GCSE英語的成績未如理想,即使如此,林女士始終盡職盡責如常。眼見兒子馬上就要考大學,英語成績不好可能成為一大障礙。在學校無法提供此方面的幫助的情況下,林女士便自己在家中為兒子當上了英語導師,每天督促兒子做練習。母子同心,兒子最近考得了理想的成績,林女士才暫時放下心來。

  從女強人到全職媽媽。被問及有沒有後悔當初做的決定,林女士坦然道:“還是後悔的。”誰知她說讓她為之後悔的是,後來香港的學校也開設了課程為學生備考雅思,“早知如此,我就讓兩個孩子都考過了雅思再過來英國上大學,不必急於中學的時候過來。”

  不過,她還表示,現在天天給孩子們做午飯使自己和孩子們的關係變得比以前更加親密了,這是從前不可比的。最後,說及有否後悔自己放棄了許多的時候,她還是重複那麼一句話:“我並不覺得自己有多麼偉大。”

  林女士的成功經驗不在少數。在採訪中有些媽媽通過參與當地社區的華人社團志願活動,豐富自己的生活。但不難看出,陪讀媽媽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遠大前程”付出了多少的艱辛。必須承認,母愛的力量是無法估量的,但是無私的愛並不一定能夠帶來積極的效果,孩子們在成長,媽媽們也該有所進步。

  跨越語言及心理障礙,融入新環境

  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是陪讀媽媽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孩子年紀小,對於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反倒是媽媽,因為已經在原來的環境中定位,來到英國後,面臨巨大的落差,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

  全英最大的一個關愛華人心理健康問題的協會英國華心會的Jeffy Ho表示,要幫助陪讀家庭融入外國社會,需要採取什麼辦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每個家庭的情況,故不同的家庭或應使用不同的辦法去適應。但是,一般來說,在出現語言障礙的情況底下,陪讀媽媽可多到當地的華人社區中心,無論是去學習英語也好,參加社區活動也好,多多拓展人際脈絡,可助陪讀家庭在陌生的社會中更快地產生歸屬感,從而盡快適應下來。如果在情緒或精神上感到很大的困擾的話,應該主動尋求幫助,及時接受恰當的心理輔導。

  Jeffy Ho另外指出,陪讀父母也應該注意子女的情緒問題,畢竟日常生活環境中缺乏父母其中一方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可造成很大的影響。致力於幫助世界各國被收養的中國兒童以及海外華裔後代了解他們的根髓文化的英國慈善組織母愛橋的創始人薛欣然女士談到海外陪讀家長們的現狀,認為,陪讀大多由母親承擔,媽媽們在國外面臨最大的挑戰都是語言障礙和文化隔閡,家長們會把更多的關注放在孩子身上。但是,孩子的融入能力強,適應新環境很快,孩子們對於媽媽的依賴會迅速減弱,媽媽們反倒失去了情感和生活的寄托,變得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家長孩子陷入一種雙方都很痛苦的疏遠之中。

  薛欣然認為,媽媽們在呵護孩子的同時,要設法開拓適應自己發展的生活,走出狹窄的生活圈,參與一些當地華人的社會活動。家長在孩子的面前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營養要素。而中國社會也因盡快形成一個“留學預科”機制,為那些計劃將孩子送到國外留學的家庭提供一個知識和能力的貯備輔導,使得家長們在孩子接受全面教育的同時,有機會和能力尋求自我發展,甚至是家庭經濟在海外的拓展。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陪讀媽媽們在國外面臨的語言和文化問題依然存在,但今天的“陪讀媽媽”們正在以一種更積極的態度打破這些屏障,讓自己和孩子更多地融入當地社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