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歲的王富妹是這家藥行的老板娘。窄小但五臟俱全的藥行是她與丈夫在1969年結婚時開設的,屈指一數已有45年的歷史。 |
中評社香港3月7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記者經過新加坡大巴窑一條小巷時,無意間發現這個複古味濃的藥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走進店裡,只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橱櫃前站著一名衣著樸實的婦人,拿著貨單眯著眼睛認真地算著賬。
75歲的王富妹是這家藥行的老板娘。窄小但五臟俱全的藥行是她與丈夫在1969年結婚時開設的,屈指一數已有45年的歷史。
王富妹說:“我的丈夫在結婚前曾在西藥店打工,後來跑去中華醫院學中醫,畢業後便和我開了這家藥行。以前他在裡面的小房間幫人看病把脈,我就在外面看鋪賣藥。”
“自從丈夫在10多年前去世後,就剩我一個人打理藥行。好在兒子下班後有時會來幫忙,現在我年紀大了,媳婦也會幫我一起看店。”
這些年來,王富妹未曾給這家店進行大規模的裝修,只是把原本擺放中藥的小抽屜橱櫃拆了,裝了新壁橱,改用塑膠桶來裝中藥,以方便打掃。
王富妹說:“45年來新加坡的變化很大,我們這小生意能撐到今天也不容易。為了生存,我們從最初的只賣中藥,到後來開始賣中成藥,再到如今像個小雜貨店般,連一些日常用品如肥皂,或是飲料和冰淇淋等都賣。”
“老伴走了,兒子對中藥這行沒興趣,也無意接手這家店,所以結束營業是遲早的事。但既然我現在還能做,能撐一天是一天,畢竟這家店是我和丈夫當年一起開的,這裡有我們的回憶,也有我們對這個傳統行業的熱愛。”
這個緊跟著新加坡建國的腳步發展的小藥行,如今因後繼無人,只能像店內的老式吊扇般,慢慢地轉著,堅守到最後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