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技術透露的資訊
按照現在的技術標準衡量,KS-1防空系統似乎很令人失望,仿佛是一種一蹴而就、以成熟技術為主的低端產品。
從發射裝置上看,該防空系統不但沒有採用目前流行的垂直發射系統,更沒有採用已呈淘汰之勢的傾斜箱式發射系統,而是採用了古老的雙聯裝單臂迴旋式發射架。只不過後來可能發現系統機動性欠佳,而將發射架裝於重型越野卡車上,形 成了一套模擬“紅旗”-6l的、看上去較為粗糙的自行式雙聯裝發射裝置。難怪在該系統首次展出時,部分媒體稱其發射架可直接由“紅旗”,2的發射架改裝。這種發射架可能擁有太多缺點,例如裝填速度慢、載彈量少、導彈裸露在外對壽命不利等。但相對而言,該發射裝置技術難度小、成本低、研製週期短,這往往是很關鍵的。當然,該發射架並非直接改自“紅旗”-2發射架,根據2004年國防電子展介紹為新研製的產品,性能有所提升。該發射裝置已經很成熟,新系統能在可靠性、成本等方面有所突破已經是不錯了,而且隨著導彈性能的提升,對於方位和高低的精確同步要求並不嚴格。需要指出的是,同垂直發射相比,傾斜式發射在性能上並非一無是處。相同的導彈,使用傾斜式發射裝置要比垂直發射裝置最大射程遠而最小射程近。這是因為垂直發射後,需要比較劇烈的拐彎動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速度向量上的推力,從而減小了平均速度、降低了最大射程。同樣因為劇烈的拐彎,垂直發射的最小射程也會有所增加。
KS-l所採用的防空導彈也中規中矩,並沒有太出彩的地方。近些年國外出現的高速防空彈多採用尾舵式佈局,彈體光滑、阻力小。強調機動性的防空導彈多採用氣動控制與推力向量控制相結合的方式,如俄羅斯S-300PMU2採用的9M96E、歐洲的“紫菀”-15,最大橫向超載達到60g。日本最新的中型防空導彈也採用了彈體前後均有可控舵面的非常規佈局。反觀KS-l,其採用了常規的正常式氣動佈局,彈翼位於重心靠後位置,彈尾佈置尾舵。正常式佈局本身倒不是問題,目前最新型防空導彈不乏採用正常式氣動佈局的。但有意思的是,該彈與“紅旗”-2系統所採用的防空導彈如出一轍,無論是從彈翼形狀還是佈置位置以及整體外形上看,該彈更像是去掉固體助推器和小型前翼、放大尾舵的“紅旗”-2導彈。當然,繼承成熟的氣動外形可能是為了節省時間和資金,但是給國外的感覺卻是中國的技術人員只能一味模仿、缺少創造性。
同SA-2基本相同的“紅旗”-2防空導彈的最大橫向超載只有15g左右(按照改進型SA-2標準推測)。原設計中本來沒有小型前翼,因為採用的主翼加尾舵的正常式佈局氣動焦點過於靠後,飛行太穩定而不利於機動,所以才增加了4片前翼,以起到前移氣動中心、提高機動性的目的。KS-l導彈保持了“紅旗”-2導彈的佈局,尾舵有所增大(增加控制效率)用以抵消去掉前翼對機動造成的不利影響,再考慮控制系統的靈敏度增加等因素,其最大機動超載有可能增加一倍,達N20~30g(早期S-300系統的5V55型導彈也不過如此水準)。
此外,沒有跡象表明該彈採用向量發動機等控制方式,而且給人的感覺長細比較小,顯得笨重。航展上曾經披露的資訊稱該彈能對付機動超載5g的目標,按照地空導彈引導率的一般要求,導彈超載應該達到目標超載的3~5倍,也就是說15~25g,看樣子這一資料還是比較可信的。對於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而言,這一超載能力已經夠用了。通常戰機若想通過機動來擺脫導彈攻擊,最後幾秒鐘是關鍵。只有在這關鍵的幾秒鐘內做出高g機動,才能有效擺脫導彈攻擊。但對於飛行員來說,掌握這個時刻太難了。
KS-1防空系統第三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是:雖然採用了相控陣雷達,但仍然沿襲了全程無線電指令制導方式。這在近十幾年出現的、射程50公里左右的防空導彈系統中,可謂“獨樹一幟”。這裏筆者並不是簡單地說雷達指令制導方式不好,畢竟,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射程在lO到20公里間的防空導彈都採用了無線電指令制導方式。這種方式實現起來簡單、抗干擾能力強,在近距離內引導精度也很高。但問題是,這種制導方式的制導精度會隨距離的增大而降低,所以目前中遠端防空導彈多採用複合制導方式,末端為主動或半主動雷達制導。
早期採用全程無線電指令制導的中程防空導彈,例如SA-2,都要配合大型戰鬥部方能在殺傷區的遠界達到規定的毀傷概率,這勢必要增加導彈體積和重量。而且中程防空系統制導雷達通常採用釐米波雷達,SA-2改進型的60公里射程基本上是這種制導方式的極限射程了。KS-l仍然採用這種並不十分合適的制導方式(這導致它必須採用上百公斤的大型戰鬥部,從而增加了導彈體積),一方面說明國內工業部門技術儲備有限,短時間內難以研製出滿足要求的複合制導方式;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為了減少成本、應付急需,另待改型以圖更大發展。當年S-300研製時就是先推出指令制導型號,後來逐漸改進出現TVM、主動雷達末制導型號的。
KS-l防空導彈系統之所以採用了如此多的成熟技術,一方面可能是要降低成本和研製風險、提高性價比、大量替換裝備國產老舊裝備,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適應急需、與時間賽跑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