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二號’讓我獲得了更多機會”
如果,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若干不可磨滅的烙印,那麼,對於高正來說,“延安二號”絕對是最深刻的一個。
1965年,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直升機“延安二號”總體設計方案提出,高正作為總師秘書參與研製。當時,我國直升機技術基礎、實驗基礎都相當薄弱,再加上動盪的政治背景,研發歷經多次反復和失敗。1971年,不到三十歲的高正全面接手“延安二號”直升機的研製工作,解決了發動機/聯軸器耦合振動發散、傳動系統扭轉共振等技術關鍵。1975年,“延安二號”試飛成功,首次完成了我國獨立自主研製直升機的全過程。
3年後,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中國迎來了久違的科學春天。在這次大會上,高正因此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這讓他更加堅定了在這個科學的春天裏把中國直升機放飛藍天的信念。
“為‘延安二號’我們都付出了許多,而也許正是‘延安二號’讓我獲得了更多機會。”高正說。
1981年,他作為國家選派學者,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航空與機械系進修。高正在國內從事的是直升機空氣動力學研究,而普林斯頓大學當時恰恰是直升機飛行力學的權威學府,這足以讓他廢寢忘食,獨自在異國他鄉苦心研讀。
兩年後,學成歸來的高正,一米八的個頭,瘦得只剩130斤。不過,那段時間系統深入的學習,為他日後在直升機領域一次次飛躍,最終成為國際直升機界知名專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南航明禦河畔,有我國直升機領域唯一的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直升機旋翼動力學實驗室。
曾經,為了實驗室的籌建,高正淡出南航飛機系主任的行政管理崗位。從實驗室的申報、審批到建設,直至隨後的投入使用和驗收,他付出了巨大心血。
如今,這個實驗室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從事直升機基礎研究和高級人才培養的基地,為中國直升機科學技術進步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並在每次國家的績效評估中,獲得了近乎全優的好成績。
每天,高正都會早早地來到他一手創建的實驗室,從那架由他設計的“旋臂機”旁走過,而後坐在電腦工作臺前,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
“‘旋臂式模型旋翼機動飛行試驗機’的設計方案是1991年提出的,而到目前,這仍是世界上僅有的。”說起“旋臂機”,高正就像說起自己的孩子,欣慰中又透出驕傲。
這架史無前例、聞名世界的“旋臂式模型旋翼機動飛行試驗機”,在總體設計方案提出後,由南航的自動控制、測試等領域專家共同製造,“它是多學科聯合交叉合作的結晶,具有國內外設備不具備的機動飛行試驗能力,是國際首創。”高正坦然說道,但是對於自己的工作卻隻字未提。
1996年,這項技術被授予“國家發明三等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著名的直升機飛行力學專家H.C.Curtiss教授對該系統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特別適合於直升機機動飛行的試驗研究”。
最近,高正又對這架“旋臂機”作出改進,把原來的信號有線傳輸,改為無線傳輸,不但擺脫了那些線纜的束縛,而且大大提高了試驗過程中的信號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