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立50周年,如果用最簡單的話概括起來,第一,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導彈打到地球上任何一個想打和應該打的地方。第二,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有效載荷,送入空間的任何一條軌道。第三,我們可以把我們中國的宇航員,坐我們自己的火箭和飛船,送入太空。這是我們50年來三個方面的成就。
在這50年中,我們走了三個里程碑:1970年4月24日,我們完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使我們中國有了自己的火箭和自己的衛星。2003年10月15日我們用自己的火箭把我們的宇航員送上太空。去年,我們又完成了首次“嫦娥繞月”工程。去年6月份,又經曆了“長征”火箭的100次發射。100次發射使我們國家在發射數量上進入了“世界俱樂部”的前四名。這就是我們50年所走過的路程,也是我們應該起到的作用。
主持人:同時我們也知道,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是人才輩出,是人才密集的航天高科技人才高地,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有哪些好的經驗?
梁小虹:大家談中國航天的時候,無一例外談到中國航天的這支隊伍。因爲我們現在也看到,中國航天發展有賴于這支隊伍。反過來說,這支隊伍在中國航天事業中,得到了自己的空間和平台。就是事業培育了人才,人才推動了事業。這是我們想講的事業和人才的基本關系。
因爲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高度重視航天工作,給航天工作者報效祖國、實現自我價值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在曆史上,我們有一批同志埋頭苦幹、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勇于攻關,推動和促進了航天事業的發展,使航天事業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總結50年,我們講到底在這里是怎麽做的:第一,有一個根據事業發展的好的人才規劃。我們這個研究院“文革”前來的設計人員主要是1960年前後和1966年前後這兩個階段的設計人員。他們是同時間步入航天領域,有一個大的問題,就是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後,我們整個事業出現需要新老交替和青黃不接的時候。在80年代,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數的問題。要補充大批新鮮血液加入航天隊伍,要滿足我們日益增加的科研生産任務。這時候我們每年大體都從高校增加幾百個畢業生。這時候主要解决的是數量的問題。
到了90年代,在第一個“十年”中,我們完成了數量的補充。它爲第二個“十年”,90年代,打下了一個基礎。90年代我們要解决人才的問題。這時候,很多年輕同志走到這個領域來,都是20多歲、30多歲,院里提出“培養啓用青年,關心依靠中年、尊重照顧老年”的方針,又提出來優培、優導、優育的方針。又提出了很多特殊的培養政策,使一批年輕人在技術和管理崗位上迅速得到成長。現在我們很多在崗位上的總設計師、總指揮、我們的常所長、我們的院領導,都是在這個時間鍛煉成長起來的。
到了世紀交替以後,我們在數量上解决了新老交替問題。這時候,就要解决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人物問題。我們要培養我們的領軍人物,培養我們的帶頭專家,培養我們的精英,培養我們的骨幹。80年代,我們解决的是人數;90年代,我們解决的是人才;本世紀前10年,我們解决的是人物。這個規劃保證了我們從數量上到骨幹方陣到領軍人才有一個良好的規劃設計。目前來看,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這里還有一個注意把年輕人推到重要崗位上。在我們航天領域,老同志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他們完成了航天的創業。到了新老交替以後,我們的老同志由于年齡原因,退出了曆史崗位。怎麽解决交班的問題,敢不敢把重任、重擔壓在這批年輕人身上,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到90年代的後期,我們在進入新老交替的時候,實際上那時候,我們整個45歲以下年輕人占的比例都比較少,絕大多數還是以50歲以上同志爲主,那時候在院里面占63%。這時候,我們就要發揮老同志的傳幫帶作用,同時,把一批有培養前途、思想好、技術精的同志放到重要的崗位上去培養鍛煉,老同志幫助他們把關。到了本世紀,我們45歲以下的年輕同志由生力軍已經變成了主力軍,我們現在全院45歲以下的年輕同志,已經占到了68%。
我們的總體設計部將近1000名同志,平均年齡33歲,平均在航天工作的時間是6到7年。我們現在的新研制大運載的總師、總指揮40多歲。我們的載人航天火箭總師、總指揮40多歲。我們的“長三甲”系列的總指揮40多歲,我們的院領導班子40多歲,就是把年輕人放到重要崗位上去培養鍛煉,使他們更好的成長,這是保證我們事業常盛不衰的一個很重要的經驗。
今年將要發射15箭17星一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