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當中國舉國上下爲一架在四川震區失事的直升機下落憂心忡忡,地震帶來的悲痛還遠未消散的時候,西方許多媒體卻在悄悄改變報道中國的同情調子。環球時報刊文指出,一些關於中國人權、軍事威脅以及攻擊北京奧運會的聳動標題正重新回到西方主流媒體的版面上。中國太大太複雜了,挑中國的毛病又容易又能煽情,因此中國話題成了西方新聞面板上誰都願意伸手揉上兩把的面團。
西方對華報道不再“客氣”
“世界關注中國變臉”———美國廣播公司網站6月4日登出了以此爲題的新聞,配發的是一張溫家寶總理在災區視察時拉著一名男孩的照片。報道說,奧運在即,中國進入了“全面控制階段”,這對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來說“非常痛苦”。美國廣播公司記者在列舉他被要求向公安局登記、給他打掃衛生的中國小時工被禁止進入公寓等事例後說,“中國”和“鎮壓”這兩個詞經常聯系在一起。報道說,地震災害期間中國富有愛心的形象得到了展現,但奧運前的種種限制措施是“不實際、不公平和笨拙的”。
類似這樣把矛頭直指北京奧運的報道還有不少。5月31日,瑞典《每日新聞》的文章說,兩名瑞典地方官員呼籲瑞典政府取消對瑞典奧委會的撥款,因爲“他們支持在中國這樣沒有人權和民主的國家舉行奧運會”。6月1日至4日,《每日新聞》連續4天刊登反華言論,有兩天的報道還模仿中國在“全國哀悼日”期間媒體的處理辦法,以黑白兩色爲整版背景,指責中國“壓制新聞自由”,禁止一名曾在南方某媒體工作的記者到瑞典領一項新聞獎,同時宣稱在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壓制新聞自由的做法將會遭到外國記者的懲罰”。德國《法蘭克福匯報》這兩天刊登了5篇有關中國人權的文章。其中一篇稱,在奧運期間對外國人的“指南”提到“被認爲入境後可能進行危害中國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活動的人不能入境”等,但在中國,“這樣的概念可能延伸得十分廣闊”。德國電視二台根據自己的調查說,盡管中國政府對世界反興奮劑機構許下過諾言,但中國許多興奮劑制造商在奧運會舉辦前仍沒停止工作。德國《每日鏡報》說,北京一些房主想在奧運期間通過向外國人出租房屋大賺一筆,一套兩居室的住宅每天的租金竟高達500歐元。
奧運並不是西方媒體指摘中國的唯一話題。美國福克斯電視台4日稱,美國國務院官員贊賞中國向蘇丹施壓的努力,但認爲“做得還不够”。法新社4日援引一人權組織成員的話稱中國今後將大量進口穀物,並列舉了全球糧食漲價的原因,言下之意是中國的需求將推動糧價繼續上漲。法新社駐挪威的記者3日在報道今年諾貝爾獎將於10月宣布時稱,因爲今年以來中國和緬甸的形勢令人憂慮,所以諾貝爾和平獎很可能將授予來自這兩個國家的被提名者。而通常,與西方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的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人,往往是“政治异議人士”。在德國,一部書名爲《那個中國人》的反華小說也開始熱銷。該書以案件入手,對中國政治領導高層進行大肆攻擊,還指責中國在非洲的“殖民主義”。美國一些媒體還嫌上周末在新加坡召開的亞洲安全會議上中美兩國官員調子太緩和,采訪出美國防部長批評中國“進攻性”武器的幾句話,渲染中美高官的“唇槍舌劍”。之後日本《産經新聞》4日猜測中國試射了洲際導彈,並稱這可能“迫使美國海軍和日本自衛隊重新考慮太平洋戰略”。西方媒體及少數人對於“藏獨”勢力的支持也在地震之後重新拉開架勢。最近兩天,瑞典國家電視二台便連續播出8日將放映紀錄片《我是達賴》的預告。路透社說,雖然地震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但關於西藏的抗議和逮捕行動仍在持續。
即便是地震的相關報道,西方媒體的調子也大多轉向給中國挑毛病,並蓄意把中國政府與百姓描述爲對立面。《華爾街日報》說,中國官員取締了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家長們進行的抗議活動。《洛杉磯時報》5日的文章在標題里稱,中國在地震後收緊了對媒體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