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隱身不惜犧牲性能
作為第一架真正意義的隱身戰機,美國軍方對F-117的技術定位是明確的。儘管叫做戰鬥機,其實美國人只想盡快擁有一架具有隱身能力的,可以對地面目標進行有限規模打擊的攻擊機,重點突出其隱身能力,為此可以犧牲其他方面的性能。為了使飛機盡快定型,除隱身技術以外,F-117盡可能多的利用現有技術,包括飛控系統、座艙顯示系統、彈射救生系統、發動機系統甚至起落架都是借鑒現有飛機的。因為其功能單一且載彈量有限,美軍並不準備大批裝備該機,開始計劃裝備100架,最後裝備了不到60架。
在此,不想再具體描述F-117為隱身所採取的技術措施,我只想從試飛員的角度分析該機的飛行和作戰特點。為了實現隱身的目的,F-117犧牲最大的也許是性能和飛行品質。儘管據飛過F-117的美國飛行員講,該機是一架“非常好控制”的飛機,但我們從它怪異的外形就可以知道,該機很難做到隱身和飛機性能的完美統一。首先非流線型的外形,很難獲得優良的升阻特性,該機裝備了大推力的發動機,卻只能獲得0.9的最大飛行馬赫數;其二,大後掠角和不平坦的機翼,升力特性較差,很難獲得較好的水平和垂直機動性能,我們從F-117的飛行視頻中很難見到它矯健機動的鏡頭;其三,非流線的機翼表面極易產生氣流分離,導致其橫側安定性的下降,因此,該機很難進行精確的滾轉運動;其四,為了實現外掛全部埋入機身內,飛機的結構重量大大增加,使飛機的性能和品質進一步下降。在試飛中洛克西德公司遇到的最大問題正是飛機操縱品質的問題,在驗證機試飛階段就陸續發生兩起飛行事故,生產型飛機在試飛中也因操縱問題發生了兩起飛行事故,截至2007年F-117終止服役,共摔了5架飛機,這還不算驗證機的兩架,真正在實戰中只損失一架飛機,因此,F-117不能說是一架安全的飛機。據事故飛行員反應,是長時間的夜間飛行導致的疲勞引起的飛行事故,其實飛機難以駕駛容易引起疲勞,才是事故最主要的原因。
“夜鷹”不落的神話
美國軍方對F-117的心態是曖昧而複雜的,一方面他們為贏得了隱身技術的競爭而欣喜,希望對戰略對手形成心理優勢,總是試圖渲染甚至誇大該機的隱身和作戰效能;另一方面又害怕過早的暴露飛機的性能特點,讓對手找到破解隱身技術的鑰匙。他們在對F-117的輿論報道上採取了遮遮掩掩的態度,1987年,該機在一次事故中曝光,繼續掩蓋已經沒有意義,美國人幹脆向外公開宣布F-117的存在,並開始強大的技術宣傳攻勢。一個最流行的說法是:1架單座F-117攜載2枚制導炸彈所達到的作戰效果,相當於10名乘員的B-17型轟炸機飛行450架次、投彈9000枚所達到的作戰效果,這顯然是誇大其詞的宣傳。其實F-117的核心優勢就是隱身技術和對地精確制導彈藥。
經過一段時間的嚴格保密措施,F-117終於投入實戰了。1989年12月20日,為了支援美國陸軍別動隊在巴拿馬的空降作戰,美國空軍首次出動F-117A隱身戰鬥機參戰。空軍第37戰術戰鬥機聯隊的6架F-l17A,從內華達州的托諾帕空軍基地起飛前往巴拿馬,飛行18小時途中加油4-5次,其中2架F-l17A轟炸了巴拿馬的裡奧阿托軍營,各投下1枚908千克重的激光制導炸彈。事後美國人這樣評估F-117的作戰效能:F-117A的這次行動是成功的,在軍事上,該機的轟炸造成巴拿馬國防軍的混亂,削弱了對方的戰鬥力,為美軍突擊隊的空降掃除了障礙;另外對飛機而言,經歷了一次實戰考驗。美國空軍認為,這次行動證明F-I17A使用激光制導武器可精確地轟炸地面目標,同時也驗證了隱身戰鬥機具備對付低強度衝突的能力,既能執行常規任務,又能執行戰略任務。
隱身飛機的最大優勢在於突然性和隱蔽性。在有限規模的不對稱戰爭中,F-117具有巨大的戰術優勢和戰略價值,1991年的海灣戰爭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海灣戰爭中美軍共有45架F-117參加了戰鬥,執行1271架次作戰任務,轟炸了戰略清單中40%的目標,投彈命中率高達85%。在多種參戰飛機中,唯有F-117A承擔了攻擊巴格達市區目標的任務,另外F-117A的出勤率也很高。通過分析海灣戰爭我們可以知道,在多國部隊完全擁有空中優勢的情況下,相對伊拉克性能低下的地面雷達,F-117幾乎如入無人之境,F-117的精確對地打擊武器可以有效地攻擊伊拉克的重要地面目標,從戰後統計的F-117零傷亡的結果看,F-l17A的表現無疑可以用卓越來形容。相對於F-117在海灣戰爭中的優異表現,一代名機F-16反而顯得“不合時宜”。
“夜鷹”墜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