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16名專家院士,放飛260名科技英才,甘當人梯托起璀璨群星
作為基地導彈裝備技術領域的專家,陳禮國曾經也有過困惑——
重大實驗,他不在場大家心裡沒底;重大課題,他不表態觀點不能統一;重要行動,他不到位決策就難定奪。
面對這種“權威性”,陳禮國心裡卻另有一番滋味:共和國的導彈事業,需要成千上萬的優秀科技人才,自己縱然渾身是鐵,又能打出幾根釘?
於是,在一次專門研究人才建設的黨委會上,他自我檢討:“作為一名科技領導,光一個人技術過硬,就是一種失職;作為一名導彈專家,光演‘光杆司令’,就是一種失敗!”
在基地黨委支持下,孕育多時的“強軍計劃”悄然啟動——
最先進入陳禮國視線的,是一男一女兩位“高才生”。男的叫李陶,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博士生;女的叫佘新荷,剛剛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
引進李陶,陳禮國向黨委提出的“三個條件”一路綠燈:給一間獨立辦公室、給一套標準住房、給一筆科研基金。李陶不負重托,半年之後,接連完成“裝備故障自動診斷系統”、“裝備地測可靠性研究”和“裝備管理系統性分析”3項科研課題。
再說女將佘新荷。她剛被“挖”到基地,就找上門向陳禮國要項目。陳禮國佩服她的勇氣,把研製“裝備仿真模擬訓練系統”的重任交給她。接著,陳禮國親自擔任課題組長,幫助佘新荷熟悉武器裝備性能和操作流程。3年過後,佘新荷成功開發出軍內一流的“裝備仿真模擬訓練系統”。之後,又接二連三地完成10餘項推動部隊信息化建設的科研課題,榮獲全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獎,光榮地當選為黨的十六大代表。
陳禮國愛才如命,惜才如金,有獨特的“人才觀”:放虎出山,讓人才在流動中增值。近年來,國防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武器裝備生產廠家等10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為陳禮國的“人才基地”。這些年,部隊先後選送260名優秀科技幹部入學攻讀博士、碩士學位,100多名技術骨幹進入武器裝備生產廠家,全程參與新裝備論證、設計與生產,超前打造出一支專業技術過硬的導彈技術尖兵。
隨著導彈裝備科技含量不斷提高,人才“升級”迫在眉睫。陳禮國聘請7名院士和9名專家常年擔任基地科技顧問,定期開展學術交流,聯合承擔科研課題。與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團3家科研院所簽訂人才幫帶協議,借助“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高精尖試驗設備,對技術骨幹進行“升級”培訓,基地裝備人才隊伍常用常新。
目前,基地已形成了一支由導彈專家、技術尖子和博士、碩士組成,專業門類齊全、梯次配備合理、科技素質較高的人才方陣,實現了“重大決策有拍板定案專家、重要專業有技術把關尖子、重點崗位有操作骨幹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