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雙重標準”只為“油”
在這次北非、中東地區的政治動蕩中,西方的標準恐怕不是“雙重”,而是“多重”了。因為當地的情況太複雜,西方的利益分布也太複雜。西方保誰、打誰、拉誰、妖魔化誰,都會有許多現實的考量,不會只依據抽象的“價值”和“標準”。人們不要忘記,在兩伊戰爭時期,薩達姆在西方媒體上的形象,幾乎是個抵抗“原教旨主義”的英雄。美國則依時依勢向交戰雙方提供情報,讓他們兩敗俱傷。人們也不要忘記,卡扎菲三年前還是法國總統的座上賓。
西方在中東的軍事政治介入,大多和石油與戰略位置有關。伊拉克挨打,是石油惹的禍;利比亞挨打,也是石油惹的禍。西方發生金融危機,經濟呈現衰態,現在動不動就扔炸彈,出航母,整個一個“逆取”姿態,想幹什麼?想用炸彈保貨幣,或是用軍力控制世界戰略資源,由被動走向主動。這些都有待繼續觀察。
======動機三:為抗衡中俄鋪墊======
俄羅斯也是西方打擊卡扎菲的原因之一
打擊利比亞自然對俄羅斯有影響。搞亂利比亞會使俄羅斯經濟遭到蘑大損失。2008年俄羅斯和利比亞簽訂了價值22億美元的軍購協議,2010年1月又簽訂了價值13億美元的協議。現在這些協議都成為泡影。在對利比亞進行制裁之前,還有幾個協議已起草完畢,利比亞危機僅對俄羅斯國防工業企業就將造成大約40億美元的損失。
鑒於至今不明朗的日本地震災害後果以及核能的前景,在長遠的未來傳統能源的作用毫無疑義。我認為,福島第一核電站爆炸最終讓西方戰略家確認——必須加緊對利比亞採取行動。卡扎菲與突尼斯和埃及的領導人不同,他很強硬,反對派攻不下來,這嚴重妨礙了西方策劃者的計劃。看來,他們不打算放棄既定目標。
西方製造中東亂局的背後
進入2011年以來,歐美媒體一直在關注阿拉伯世界。美國在那裡的所作所為是為了控制伊斯蘭世界市場,以便最終制衡中國和俄羅斯。
伊斯蘭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雖然在新殖民資本主義的貿易觀念中是一個不夠發達的市場,但對於努力重建經濟的西方帝國主義來說卻是一個“完美的”市場,它為西方帝國主義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希望。一旦控制伊斯蘭世界市場,西方帝國就可以利用伊斯蘭地區的市場與其他市場進行談判,最終從政治和經濟上制衡俄羅斯和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