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9日電/美國總統奧巴馬自上任以來一直重視科研發展,呼籲美國大學培養出更多科學人才。然而美國科研人才的現狀卻是,有人完成博士課程後,久久也找不到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最後只能放棄。美國科研人才供過於求,加上經濟不景氣,很多美國企業在減少研發投入的同時將大量職位轉移到海外,令很多科研人才被迫轉行。有一位從事制藥業行業20多年最後仍然面臨失業命運的美國科學家坦言稱:“好男不當科學家。”
據香港《文匯報》7月9日消息,神經科學博士阿馬拉爾立志成為腦科醫生,可是她畢業3年了,仍沒有找到相關工作,最後轉行在一所大學校園裡擔任行政職位。“我花了近10年的時間和昂貴的金錢,完成課程學習後,卻找不到可以發揮所長的地方。”她表示,事情令她感到迷失,“新聞經常說美國需要更多科研專才,其實我們已經在,需要的只是機會。”
藥廠成重災 已削30萬職位
雖然美國科研人員失業率遠低於全國平均值,但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未能反映現實,因為很多科學家正從事非科研工作。失業重災區集中在生物、化學及藥劑等主要於實驗室內工作的學科。
有顧問公司表示,自2000年起,美國藥廠已削減近30萬職位,例如美國大型制藥公司羅氏制藥上月就宣布關閉新澤西州研究所,削減近千個職位。美國化學學會稱,化學家失業率達4.6%,是40年來最高。剛剛畢業的博士生情況更差,2011年只有38%能找到工作。2009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一份報告亦指,只有14%生物及生命科學博士畢業生,能於5年內找到相關職位。
失業後靠兼職 籲女兒勿步後塵
不單是新的畢業生,就連資深人才也因為失業,不得不靠做兼職維生。50多歲的哈斯曾在兩家大型醫藥公司擔任藥物設計師超過20年,年薪達數十萬美元。而現在她只能每周在費城大學做兼職,一周1到2次,還得靠積蓄支撐生活。哈斯表示,她打算等女兒中學畢業後,徹底離開科研領域,“我的女兒很聰明,她喜歡化學和數學,但我已經很清楚地告訴她,將來不要做科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