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追溯“梟龍”飛機的研製歷程,從醞釀並提出設想算起已經有20多年了。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針對二代機普遍存在的機動性能差、作戰半徑小、載彈量輕等問題,航空工業部門提出在殲7飛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研製開發出一款可用於逐步替換國內外在役的米格-21、殲7和強5的飛機,以滿足國內外空軍的裝備需求,當時取名“超七”,並與國外開展了合作研製,80年代末項目終止。
進入90年代,尤其是海灣戰爭後,國內外軍機裝備格局和市場需求逐步發生了變化。世界上發達國家航空武器裝備陸續完成了由第二代戰鬥機向第三代戰鬥機的更新換代,並開始進行三代半或第四代戰鬥機的研製。很多發展中國家對其更新機種的綜合作戰效能、可支付性和換裝時間等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經過不懈地努力和深入論證研究,瞄准達到或接近第三代戰鬥機的綜合作戰效能,使之擁有與當今先進戰鬥機抗衡的能力,同時又具有輕小、廉價並可大量裝備的目標,從而解決發展中國家急需更新航空武器裝備,“梟龍”項目又出現了新的轉機。
1992年中巴共同決定重新啟動“梟龍”飛機的論證和談判工作。中方在1992~1994年已完成了可行性研究,並得到巴方認可。1996年,中巴雙方政府高層在該項目合作上達成共識。1998年2月,中巴共同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政府關於超七/FC-1項目合作的原則協議》。1999年6月28日,在兩國總理見證下,中航技和巴空軍在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了項目第一個合同—S-7飛機研製合同,8月中巴雙方簽訂了飛機機體合作研製合同,“梟龍”項目型號研製工作正式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