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
唯一能概括的詞匯
“梟龍”研製生產歷程創造了中國軍機研製史上的多個第一,唯一能概括這些的詞只有一個——創新。
1998年9月,在北京郊區懷柔的一間會議室裡,當時的中航總和中航技公司、成都所、成飛公司的代表會聚一堂。大家在一張白紙上開始謀劃“梟龍”飛機怎樣操作,運行模式怎樣確定,進度如何把握,國內外怎樣合作等等。
大家經過了非常艱難的商討,提出各合作單位按照專業化的原則,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中航技發揮在商務方面國際交往的優勢,包括合同的談判,合同的管理及一些原器件的採購,同時也承擔了國際上的一些風險。成都所主要發揮了設計方面的優勢,成飛公司則發揮在製造技術方面的優勢。集團公司則起到了協調以及綜合管理的職能。這種模式,在中國的軍機研製史上沒有先例。
“梟龍”飛機是我國首個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由國內外投資方組成項目管委會,進行運作管理的重大工程項目。項目包括機體、航電、武器研製發展階段,小批和批產批量銷售階段,空中加油、雙座改進改型階段,以及合作生產等四個主要階段。管委會按照“共同投資、共同開發、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合作原則開展工作,充分調動了合作各方的積極性,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模式的創新為“梟龍”項目成功奠定了基礎。
2007年8月21日,第八屆莫斯科國際航空航天展剛一開幕,中國展區的“梟龍”飛機模擬器即引來了專業觀眾的極大興趣。駕駛過F-16戰機的美國空軍資深飛行員傑森.克萊門茨,端坐在駕駛席上,親自體驗“梟龍”的操控性能。離席後他說:“感覺不錯,一些主要功能和F-16相差不多。”
“梟龍”飛機達到了第三代戰鬥機的綜合作戰效能,能與當今先進戰鬥機抗衡。“梟龍”飛機擁有一系列先進的關鍵技術,技術創新無疑是項目成功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