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推進中國軍事變革
2002年11月8日,黨的十六大為我軍提出“努力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實現我軍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的戰略目標。“建設信息化部隊,打贏信息化戰爭”成為我軍新世紀的奮鬥目標。
從“徒步化”到“機械化”,都是武器裝備和兵員的運載工具、機動能力、防護能力、火力打擊能力的變革,惟獨“資訊化”是武器裝備、戰場情報、指揮系統向電腦化、智慧化的轉變。
電腦用於作戰指揮和訓練起步於1976年。美軍1976年開始研製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簡稱C3系統),1979年投入使用。隨後,又開發出C3I系統,它是集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為一體,供軍事指揮人員在戰爭中全面掌握情況,迅速作出決策與下達命令的大型電子系統,通常稱之為自動化指揮系統。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動用了30多種C3I系統,主要有:全球軍事指揮控制系統、機載預警控制系統、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戰場指揮控制系統、陸軍機動控制系統、海軍機動控制系統等。這些以電腦為核心的自動控制系統,覆蓋面大,反應靈敏,能夠自動收集、存儲、處理、發送、顯示信息,供指揮員掌握作戰態勢,在作戰指揮、偵察監視、通信控制、情報分析、後勤保障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數位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美軍為了搶佔軍事科技的制高點,掌握未來戰爭的主動權,率先提出了“信息化戰爭”、“數位化戰場”、“數位化部隊”的新構想。
“信息化”部隊的主要標誌是:以“數位化”電子信息裝備和“機械化”主戰武器為主導裝備,實現指揮控制、情報偵察、預警探測、通信、電子對抗一體化和主戰武器智慧化,適應未來信息戰要求的新一代作戰部隊。
“數位化”部隊的實質是以電腦為支撐,以數位技術聯網,使部隊從單兵到各級指揮員,從各種戰鬥、戰鬥支援到戰鬥保障系統都具備戰場信息的獲取、傳輸及處理功能的部隊。它能夠達到戰場信息的最快獲取、信息資源的共用、人和武器的最佳結合、指揮員對士兵的最佳指揮效益。
與一般意義的“機械化”部隊相比,“數位化”部隊具有作戰行動更加迅速、作戰指揮更加簡單、作戰保障更加便捷、作戰能力明顯增強等優點。“數位化”部隊已成為信息時代軍隊現代化的主要標誌。
據預測,在“數位化”戰場上,一門既能發射常規炮彈,也能發射戰役戰術導彈的多功能火炮相當於一個常規榴彈炮兵連的火力打擊效果。非“數位化”部隊夜戰,火炮首發命中率只有8%,“數位化”部隊火炮的首發命中率可達73%,提高了8倍多。根據美軍論證,一支同等規模的“機械化”部隊改裝成“數位化”部隊後,戰鬥力可提高3倍以上。
在人民解放軍向全面“機械化”邁進的同時,世界發達國家的軍隊已經開始逐步實現“信息化”。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美軍已將第3軍第4“機械化”步兵師改造成世界第一支“數位化”師,並首次運用於伊拉克戰爭。2004年完成了第3軍司令部和其他支援保障部隊的“數位化”改裝。英、法、德、日、以色列等國也相繼發展了各自的“數位化”部隊。由此可見,發展“數位化”部隊已成為一場在世界範圍內爭奪21世紀軍事優勢的新軍事革命。
我軍把電腦運用于作戰指揮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快。
80年代初,我軍大軍區以下單位沒有電腦,目前全軍軍、師、旅、團全部配備了電腦。全軍旅以上建制部隊訓練中心,設有電腦模擬訓練室。
我軍指揮自動化系統也開始建立。從總部到大軍區都成立了指揮自動化領導機構和自動化工作站,全軍創辦了《指揮自動化》雜誌。目前我軍已由創業初期的單機開發應用進入成片、成系統建設階段,開設了以電腦網路、軍事資料庫為主要內容的建設領域,實現了在相當一級作戰部隊的聯網。指揮自動化系統在部隊完成戰備值班、訓練演習、搶險救災、應付突發事件等重大任務和工作中,已成為不可缺少的指揮和管理手段。
電腦的普及、聯網和指揮自動化系統的發展,為我軍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2005年5月8日,中宣部和總政又推出了我軍實現“信息化”的傑出代表、全面建設“信息化”部隊的重大典型——北京軍區某防空旅,用以推動全軍的“信息化”建設。
2006年的全軍軍事訓練會議上,胡錦濤主席明確指出,加強新世紀新階段軍事訓練,要著眼有效履行我軍歷史使命,以新時期戰略方針為統攬,立足機械化信息化複合發展的實際,推進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為我軍提出了“推進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的新世紀新階段的軍事訓練目標。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關於“努力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實現我軍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論述,可以說是著眼世界軍事科技的前沿,為新世紀我軍追趕世界新軍事革命指明了方向。
軍事專家指出,實現“跨越式發展”,走機械化、信息化“雙重”發展的路子是我軍的正確選擇,是新世紀我軍追趕世界最新軍事潮流的最佳途徑。
中國發展數位化部隊與美國等西方國家軍隊有著很大差別。美國等西方國家軍隊走的是一條先“機械化”後“信息化”的發展道路,他們是在大部分武器裝備的射程、航程、速度、精度、殺傷破壞力等性能指標,都達到或接近物理極限,“機械化”裝備幾乎走到盡頭後,開展實施“信息化”建設。此外,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國力強,發展經費能夠得到充分保證。
而我軍起步低。1985年我軍才實現“摩托化”;目前,我軍部分部隊實現了“機械化”,就陸軍總體來說仍是半“機械化”。在國力上,我們缺乏足夠的資金來保證“數位化”部隊的大規模發展。
此外,中國國力有限,在發展“數位化”部隊時不能像美軍那樣搞大規模、內容齊全的部隊,只能把重點放在提高“信息獲取、指揮控制、協同支援”等“數位化”部隊建設的主要環節上,“機械化”和“信息化”同步發展。
軍事專家指出,我軍“數位化”的發展應採取漸進方式,由下而上逐步擴大。從外軍“數位化”部隊發展的進程看,從單兵和步兵的“數位化”裝備起步發展“數位化”部隊,投入大、週期長、見效慢。因此,我軍的“數位化”建設應以“機械化”部隊先行,以坦克、裝甲車、直升機為載體,從單車的“數位化”開始,由“數位化”合成營試點成功後,逐步向“數位化”團、師、集團軍發展。
在裝備技術上,採取滾動推進的方式。根據未來戰場和作戰需求,進行系統總體設計,滾動發展,由量變到質變,最後實現整體的“數位化”。
《瞭望》新聞週刊獲悉,一個追趕新軍事革命,加快“機械化和信息化”跨越式發展的熱潮正在全軍方興未艾。(來源:新華網-《瞭望新聞週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