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完美中超越自我
2003年12月16日,距地343公里軌道上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環繞地球飛行14圈後,實際著陸地點與預先計算的落點僅差420米。
2007年11月5日,經過12天的太空飛行,“嫦娥一號”衛星進入月球軌道時間與預期時間僅相差20秒。
我國航天測控曆史上這兩個數字,折射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軌道室年輕人精益求精,在追求完美中超越自我的前進步伐。
航天無小事,成功系毫發。該軌道室對每一個細節的處理,對每一個流程的細摳硬磨,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嫦娥一號”衛星第一次近地點變軌以後,軌道室主任唐歌實在對衛星實際測定軌道與目標軌道的分析比較中發現,軌控相關刻度系數與實際軌控參數存在千分之二的誤差。經過對比,確認此誤差屬于正常範圍之內,不會對衛星有任何不良影響。但“吹毛求疵”的他進一步修正衛星控制參數,將實際控制誤差提高了一個量級。這種“鶏蛋里挑骨頭”的做法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衛星軌道原定要進行3次中途修正,結果只用1次便達到了軌控效果,爲衛星節省了190多公斤燃料。而這些燃料,可以使衛星壽命延長2年,爲衛星後續的科學實驗贏得了寶貴時間。
“我們不能原諒和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讓自己一生都不能承受的謬誤。”在平時的聯調、合練和測試中,有時爲了小數點後6位數和零點幾毫米的差別,大家爭得面紅耳赤,各不相讓。
在追求技術完美的爭吵聲中,他們建立了高精度的地月空間的時間與坐標系統,全天候掌握衛星的精確位置;自主創新了多種姿態計算方法,開發了三維建模軟件和配套程序庫,使衛星姿態、星上關鍵設備指向等實現了實時顯示;找到精確計算速度增量的方法,得到了准確的實際發動機開關機時間和加速度計測量數據,大大提高了衛星高精度控制能力……
對于軌道室來說,“嫦娥一號”衛星第一次近月制動,是生死攸關之戰。如果刹車早了,衛星將與月球失之交臂;刹車晚了,就會撞向月球。
難度有多大?軌道室副主任劉成軍打了個形象比喻:“在38萬公里外讓‘嫦娥一號’衛星准確飛到距離月球200公里遠的近月點,就好比要在20公里外用手槍打中10環一樣。”
有了精益求精的技術本領,他們的“槍法”出人意料地准確——順利完成第一次“太空刹車”動作,讓月球輕松捕獲“嫦娥一號”衛星。
“嫦娥一號”衛星入軌時,他們只用3分鐘時間就確定了“嫦娥一號”衛星入軌根數,比計劃時間縮短了7分鐘;他們還運用多種定軌方法計算軌道120餘次,軌道控制精度達到了萬分之三……這一項項重大技術突破,把我國航天測控技術推向新的高度,令世界航天界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