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表明,解放軍當前的指導方針與1993年的指導方針最為相似,它反映了1991年波斯灣戰爭的影響,以及蘇聯解體對中國軍事戰略思想的影響。該指導方針於2002年和2004年進行了修改,這很可能反映了中國對其逐漸發展的安全環境以及現代戰爭日益改變的特點的感知。
實際上,這一戰略發展已經促使解放軍發生了重大轉變,朝發展不對稱、網絡中心戰以及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邁進,這些能力旨在阻止潛在敵人獲得現代化空間戰鬥要素。據2008年國防白皮書顯示,這些指導方針強調要在信息化條件下進行並贏得局部戰爭、以不對稱作戰對重點而開展聯合作戰,充分利用我們的優勢來攻擊敵人的弱點。
除宣稱需要確保“軍事鬥爭與政治、外交、經濟、文化及法律行動緊密結合”外,該指導方針還強調了整合國家多種力量,確保威懾以及阻止衝突的重要性。
海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央軍事委員會批准了"積極防禦"戰略中特定的海軍部分,即“近海防禦”。近海防禦是一個整體戰略概念,它指導著解放軍海軍為執行以下三個必要任務做準備,這三大任務包括:
●拒敵於適當範圍之外,從海上進行反侵略;
●保護國家領土主權;
●保衛國土完整及海上權力。
這裡所說的“近海”包括黃海、東中國海以及南中國海,這些依舊是海軍的主要關注區域。不過,解放軍正在執行的任務逐漸表明,中國正日益將及商業和外交利益,從近海擴展到遠海(包括菲律賓海以及更遠的海域。解放軍海軍的海上作戰理論和重點是6大攻擊和防禦性戰役:封鎖、反海上交通線、海-陸攻擊、反艦、保護海上運輸和海軍基地防禦。
高級文職官員與解放軍官員認為,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力量依賴於其進入以及使用海洋的程度,中國需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來確保其能夠這樣做。除了逐漸增加有關在遠離中國的地區執行任務的公開討論外,海軍的關注重心仍是“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內的意外事件,以與美國部隊在台灣問題上的潛在衝突或者領土糾紛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