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選擇並整合務實的美式技術。
從微觀上講,殲-20確實可視作俄制戰機技術對中國國產戰機影響的終結,而從宏觀上講,中國在殲-20戰機的研發過程中,選擇相對務實的美式技術,並對中美兩國相關技術進行整合則預示俄制戰機研發思想對中國影響的終結。眾所周知,在將近50年的冷戰中,美蘇兩國的武器裝備都在互相較量中交替更新。但不容否認的是,美制裝備在裝備時間與整體賢能方面,一直較之俄制裝備占據上風。即使是性能超越F-15的俄制蘇-27戰機(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兩種戰機的性能優劣實際上尚無定論),其服役時間整整比對手晚了10年。因此,俄羅斯在研發武器過程中,不斷試圖在單項技術上獲得突破,在通過集成的方式,最大顯得的提升裝備的整體性能。儘管這種方式確實有助於技術處於劣勢的一方獲得進步,發展方式過於功利,對整體的技術提升並無太大幫助。
受制於自身過於薄弱的技術與外界的封鎖,中國在國產戰機發展初期,不僅大量引進了俄制戰機技術,也不得不照搬了這種技術發展思想。但正當中國通過仿制米格-21(中國仿制的米格-21的編號為殲-7)而即將迎來戰機技術的告訴發展時,中蘇關係緊張使中國失去了唯一的外援。僅僅依仗自身的技術,不僅難以獲得在單項技術上的突破,也很難對戰機升級體積進行集成升級。因此就出現了中國戰機“改而不進”的窘境。但隨著自身技術的不斷積累,尤其是通過上世紀90年代初,對蘇-27系列戰機的引進,使中國獨立研發高端戰機的能力不斷完善。因此,中國在發展殲-20戰機的過程中,逐漸摒棄了俄式的功利性發展模式,轉向了務實全面的美式發展模式。而通過對本國與美式技術的整合,不僅為殲-20,也為中國國產戰機的整體發展創造了條件。
雷達戰機整合使中國獲得與美平級技術
相比新型殲-20的尾噴口,其雷達罩的變化並不容易察覺。在傳統型號上,雷達罩與機身是同色的。但在新型殲-20上,雷達罩與機身進行了差色處理。這種變化從F-22上能有非常直觀的體會。而出現這種差色的原因是,在未裝備機載雷達的初期原型機上,雷達罩採用了與機身相同的鋁合金或複合材料,因此在噴漆上也不需要區別對待。但如果已經裝備雷達,雷達罩就必須採用特殊材料,以期達到強度與透波效果的平衡,所以就在最直觀的顔色上出現了明顯差異。因此可以斷言,在新型的殲-20戰機已經裝備了國產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而在該型雷達的選型、技術來源於研發方式上的抉擇發展,也使中國在該領域內逐漸超越俄羅斯,獲得了與美國齊平的技術等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