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求是理論網刊載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博士、莫斯科大學訪問學者陳紅的討論列寧問題的理論文章,全文如下:
2010年4月22-24日,紀念列寧誕辰14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莫斯科召開。此次會議是由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哥爾克列寧歷史文物保護區、莫斯科金融法律學院、莫斯科大學哲學系、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和《選擇》基金會5家單位共同承辦的。俄羅斯後蘇聯批判的馬克思主義流派代表人物、《選擇》雜誌主編А.В.布茲加林(А.В.Бузгалин)主持會議。大會主要圍繞“列寧的理論遺產”、“列寧與現代政治進程”等主題展開研討。來自美國、德國、匈牙利,以及俄羅斯國內的專家學者、社會活動家共70餘人與會,會議地點先後設定在莫斯科大學哲學系和列寧博物館,近50人作了主題發言。本文將有代表性的觀點加以總結概括,主要內容如下。
А.В.布茲加林的報告題目為《作為理論家的列寧》。該報告主要結合列寧的實踐活動闡述其在理論方面的貢獻,以此駁斥俄羅斯國內一些人的偏見,即對列寧理論貢獻評價不高,而只將其看作是聰明、靈活的政治家的觀點。А.В.布茲加林指出,列寧是一位可以稱為“天才”的理論家和實踐家,對這位社會創造者,他總是懷有崇敬之情,並認為自己是列寧的學生。布茲加林從五個方面闡述了列寧一生最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第一,列寧開始理論創作之時正是資本主義在俄國發展之時,一方面,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開始出現;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在俄國開始傳播。因此,列寧在這一時期研究資本主義的形成以及新政治主體的理論並不是偶然的,它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時,列寧所論述的新的政治主體是20世紀主要的和強大的政治方向的體現,亦即“新型政黨”是20世紀為社會主義而奮鬥的主要的戰士。社會主義的歷史不能沒有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也就意味著不能沒有布爾什維克和列寧。
第二,1905年革命是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當時資本主義體系已經取得了世界性的勝利,但在俄國封建主義殘餘依然存在並還有相當的影響。列寧證明,在資本主義革命中,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主要任務不是資本主義所有制改造,而是所有民主力量的改革,這是第一步;接下來資本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主要任務也相應地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這是第二步。這種為爭取基層民主制和社會主義而進行的一系列的鬥爭是20世紀所有國家左翼聯盟共同面臨的政治問題。而這正是1917年武裝起義的理論基礎,也是相對欠發達國家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100年後的今天,這依然是古巴、委內瑞拉、中國和越南等國所面臨的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