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空軍教練11高級教練機。(資料圖)
|
主持人:藍白 作客專家:晨曦、王平
拋開自身的性能,左右作戰飛機作戰效能的就是飛行員的飛行駕駛技術,而飛行技術的取得完全依仗教練機的飛行訓練。“一樹桃花千朵紅”也許正是教練機的真實寫照。目前,我空軍的教練機如何?訓練體系又是怎樣的狀况?本次沙龍就討論這個問題。
晨:朝鮮戰爭可以說是中國空軍發展的催化劑,那時我們的飛行員訓練體系完全是爲戰爭應急。當時的噴氣式飛機比較容易掌握。飛行員從陸軍選拔,經幾十小時的初教-5(仿制雅克-18)初級教練機培訓後,所具備的飛行技術可以直接上烏米格-15進行高級訓練。短時間高級訓練後,飛行員即可進入戰鬥部隊執行任務。
王:那個時候爲了飛行員能盡快適應噴氣機的訓練,基本上-個系列的殲擊機,都同時裝備-種雙座改裝型,也叫“同型雙座殲擊/教練機”。比如米格-15和烏米格-15。
晨:在我國仿制成功米格-17、開始裝備殲-5的時候,盡管殲-5和米格-15-樣,同屬高亞音速戰鬥機,飛行員從米格-15轉飛殲-5幷不存在技術跨度過大的問題,但我國仍然由屠基達任總設計師,專門研發了訓練針對性更强的“同型雙座殲擊/教練機”殲教-5。可以說“雙座米格-17”是中國的獨創。拋開當時對飛行員的實際訓練意義有多大,殲教-5確實“訓練”了新中國的飛機研發能力。即使是在蘇聯也沒有 專門針對米格-17的同型雙座教練機,米格-17的飛行員仍是由烏米格-15-OII練出來的。
記:在仿制米格-19成功,殲-6這種能超過1倍音速的殲擊機裝備後,原訓練系統是否又要改變?
晨:這個問題初期不是很明顯,因爲殲-6是1959年才開始批量生産,初期換裝的工作主要是針對原有的噴氣式航空兵師。那些飛慣了米格-15、米格-17/殲-5的飛行員,經過短暫的磨合,飛殲-6不成問題。但是隨著新飛行員的大量招收,問題就凸現出來。盡管此時初級教練機已經從初教-5升級到操作、飛行性能更好的初教-6。但對于這些沒有任何飛行經驗的飛行員,要想從初教-6上直接上殲-6,技術跨度太大,根本不能實現。這就需要飛行員從初教-6上培訓合格後,仍要飛相當長時間的高亞音速噴氣機。才能上殲-6,在蘇聯。米格-19只是過渡機種,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因此絕大多數米格-21飛行員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飛的。而在我國,殲-6充當了相當長時間的國土防空主力機型,生産數量更是達到數千架的規模,因此爲了培養相應的飛行員,我國不得已又獨創了米格-19的“同型雙座殲擊/教練機”——殲教-6,幷于殲-6成軍14年之後,也就是1973年才姗姗來遲,裝備部隊。
王:在殲教-6服役前,爲了適應空軍訓練體系,甚至很多單座的米格-15都被臨時加了後座,改成“國産烏米格-15”,和殲教-5-起承擔起“中級教練機”的角色。早期米格-15這類飛機-個最大的缺點就是航程太短,改成雙座後這個問題更明顯。而教練機最需要保證的就是滯空時間,以便-次起落能完成多個訓練科目。這些“中級教練機”當時的主要目的實際上就是讓飛行員適應“噴氣式”飛機的飛行品質。
晨:在國外,同型雙座教練機基本上和同型殲擊機-起服役。像殲-6和殲教-6服役相差14年的情况幷不多見。但有-點要提出,就是1969年强-5開始形成戰鬥力,這種由殲~6兩側進氣改進而來的强擊機,兩者飛行品質類似,强-5駕駛員的訓練任務也由殲教-6來承擔。表面上看,這個訓練體系可以訓練兩種飛機的駕駛員,節約了成本,實際上有很大問題。
當時的强-5初期型號電子設備很落後,飛行員只執行最基本的對地攻擊任務,比如俯沖投彈和火箭彈攻擊。後來根據部隊要求,研制出了光學瞄准具,以解决目標精度、角度和上仰甩投炸彈能力的問題,讓强-5真正具備實戰能力。80年代爲了縮短戰機在目標區暴露時間,具備彈、炮、箭-次攻擊的瞄准具和激光測距儀及導航雷達被研制出來,形成新-代多普勒導舸激光測距轟炸系統,解决了長期困擾的對地面目標尤其是山地目標的精確射擊、轟炸問題。這樣的話,殲教-6只能培養强-5飛行員基本的飛行和空戰能力,而各種對地打擊戰術訓練科目,只能等飛行員去了强-5作戰部隊才開始進行,反而延長了培訓周期,浪費了成本。而强-5作爲中國空軍當時唯-有效的對地攻擊機型,却沒有同型雙座機。强教-5出來的時候已是後話,
王:在此期間,也確實想突破這個訓練框框。70年代中期我們希望研制-種噴氣式初級教練機——初教-7,以便飛行員完成初級教練後能更好地銜接殲教-5。但就像殲-9和强-6-樣,國家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後,初教-7項目下馬。
記:殲-7等2倍音速殲擊機裝備後,情况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