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這批遠赴東洋的志士在那里初識了“德先生”和“賽先生”。這兩位先生讓他們的精神為之煥然一新。他們當中最傑出的代表是秋瑾、陳天華、周恩來和魯迅。有人說,近代中國歷史的轉換在兩個女人手中完成,一個是秋瑾,一個是慈禧。1907年7月,秋瑾在紹興古軒亭口英勇就義,她喟嘆:“忍看眼底無餘子(男人),大好河山少主人。”而一年後,這片河山的真正主人慈禧也撒手人寰。陳天華則在寫出了《猛回頭》這篇呼喚中國人精神的檄文之後蹈海自盡。陳天華求死,是“恐同胞之不見聽或忘之,故以身投東海,為諸君之紀念”。以一己之死,求國家興隆,中國不滅。在這些辛亥革命黨人身上,依稀可見日本武士的影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魯迅。他到日本原本是學醫的。在選擇拯救中國人的精神還是拯救中國人的肉體上,他毫不猶豫地挑了前者。不過我認為他仍然是一個醫生,他想的是如何醫治一個國家的病。世界上,有些人專門留下腳印,有些人專門研究腳印。魯迅就是專門研究腳印的。我覺得他說過的一句話可以成為他全部著作的概括:“今索諸中國,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魯迅常常提到三個問題:一、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國國民性最差的地方是什麼?三、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病根?三個問題都指向精神層面。魯迅看到,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信仰正是有些人的信仰。毛澤東是激賞魯迅的。他常常稱魯迅是“我們的魯總司令”。他說我們有兩支軍隊,一支拿槍,一支拿筆。拿槍的軍隊總司令是朱德,拿筆的軍隊總司令是魯迅。毛澤東和魯迅在精神上絕對是相通的。
(四)
在那之後,又是因為日本人的緣故,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次運動,既是對日本的再批判,又是對日本的再學習。批判,是抵制它滅亡中國的狼子野心;學習,則是從一個民族的身上看到了另一個民族的背影,使中國在精神和文化層面上獲得涅槃。至此,中國對由日本帶來的災難而進行的反思達到了最高峰。日本侵略過亞洲那麼多國家,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進行過反思。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說:“與日本這樣的國家為鄰,是韓國人的恥辱。”可惜韓國人的認知只走到這里就止步了。韓國離日本更近,但始終沒有出現過大規模浮海求學的場景。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思想戰爭。它差不多算是一場文藝複興了。五四運動的真諦在於,只有人的站立,才有一個民族的站立。天地之間人為尊。尤其應指出的是,這場運動不僅僅是一場精神的啓蒙,它還為民族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准備了一大批民族精英。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場運動的尾聲,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這是五四運動最偉大、最美麗的果實。五四運動告訴我們,只有偉大的民族才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只有意識到自己責任的民族才是偉大的民族。一個日本人也看到了這一點,他說:“如果中國徹底覆亡,東方各國也就沒有了希望。如果中國能够勃興,東方各國救助有望。嗚呼,中國問題實乃東方之大問題。”(宮崎滔天《三十三年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