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產能過剩之憂,也要堅持辯證的思維和發展的觀點。只要稍加分析,就會發現當前我國汽車產能過剩是結構性的。過剩的主要是傳統汽車產能,特別是低端產能,而新能源汽車優質產能反而稀缺。表面上看,現在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企業不少,但絕大部分都是燃油車和純電動車同一平台並線生產。這些以能量密度低、續航里程短的低速電動車為代表的邊緣淘汰產能和油改電、空有電動車之名卻無智能化之實的落後產能,恰恰是造成結構性產能過剩的根源所在。而真正能滿足智能化純電動車全部製造要求的、更先進的製造工廠基本上都集中在四大造車新勢力手中。比如,威馬就擁有兩家4級智能工廠。顯然,這些生產長續航里程、更智能化產品的優質產能,對於提升用戶體驗、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更具有積極意義。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國“原則上不再核准新建傳統燃油汽車生產企業”,就是一個重要導向。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由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按照預計,2030年我國新車年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如果40%的新能源汽車,每輛車均價按15萬元計算,就是超過1.8萬億元的大市場。這還不包含後市場的分期付款、保險、修保、儲能等業務,更不包括大數據接通後,其作為智能移動空間帶來的增值。如此超大規模的市場,遠非智能手機產業所能比擬,豈有各路英雄豪傑不拼搶之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