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意識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相對而言,社會越發展值得憂慮的因素可能就越多,大國在崛起過程中尤其如此。以現在的中國為例,社會不公,交通擁堵、能源短缺、環境惡化、食品安全、網絡安全等,都是近些年才在中國凸現出來的。將來隨著經濟與社會的進一步的發展,中國還不知會面對什麼樣的問題、什麼樣的危機。從某種意義上講,憂患意識是一種伴隨著社會發展的正常心態。
這種心態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才能讓所有的中國人都能有憂患意識。在這方面,有兩部分人最值得關注:一部分是那些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都得不到滿足的人們,他們每天為衣食住行而奔波;除了憂慮自己的生存之外,很難有憂民、憂國、憂天下的意識。對於他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能夠“居安”,然後才能指望他們“思危”。另一部分是一些“居廟堂之高”、衣食住行都無憂者的“無憂”。這些人陶醉於“鶯歌燕舞”、搞政績工程,說的都是假話、大話、空話和廢話。對於這樣的人,必須要通過民主化、法制化的機制和手段迫使他們“思危”。
第二,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所謂形象,原意是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徵。這種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徵展現在世界這個大舞台上,就是國家形象。國家的形象如何,固然與它的經濟發達程度、在國際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在國際事務中所起的作用等等密切相關;但這些都是從國家角度、從大方面說的。如果從民眾角度、從小的方面說,國家形象也與民眾的行為密切相關。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日益高大起來,但它尚需進一步完美。由於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外國去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這種完美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每一個中國人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是每個中國人都應當關心、應當努力去做的事。在外國或者在外國人面前考慮自己的角色時,每個人首先應當想到自己是中國人,維護中國的形象是自己的神聖使命。民眾能做而且也必須做的往往都是些小事,但小事直接影響著中國形象這個大問題。如今,“小事”越來越成為中國發展的“大障礙”,體現在這些“小事”上的中國形象與外國形象之間的差別,也越來越凸現出來。
國民素質高低主要反映在社會公共生活的參與上面,在素質高的國家中,民眾思維慣性是從大到小,即先是某國人,然後是某省人,最後是某縣人;而素質低的國家中,人的思維慣性則相反,即先是某縣人,然後是某省人,最後才是某國人。因此,在前一類國家中,交通秩序的好壞與交通警察的數量、環境衛生的好壞與保潔人員的數量成反比,公共生活參與程度高;而在後一類國家中成正比,公共生活參與程度低。在這些方面,中國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第三,提高文明水準。這裏所謂的文明,指的是維護公共秩序、遵紀守法和養成良好習慣意義上的文明禮貌。2006年8月,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旅遊局制訂了《提升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行動計劃》。此後,全國許多地區開展“公民素質提升工程”。今年4月1日,央視一套“東方時空”專門做了“旅遊陋習你有嗎”的時空調查,具體量化了這個計劃。表面上,這個行動計劃是針對中國公民旅遊(特別是境外旅遊)時暴露出來的種種陋習或不良習慣,實際上在深層上針對的卻是公民素質與中國經濟崛起極不相適應、甚至制約中國崛起的現實。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社會在許多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在經濟上早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可遵紀守法、擁有良好習慣意義上的文明水準似乎不升反降,人們甚至普遍感到今不如夕,其結果就是大大地削弱了中國在文化、意識形態和道德水準等方面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只有硬實力而沒有軟實力的國家是很難崛起的,用一個或幾個硬指標來衡量的短暫崛起也很難持續下去。再把話說白點,不講文明實際上意味著將中國崛起的各項指標模糊成未知數。
如何提高國人的文明水準?根據已經崛起的國家或雖然沒有“崛起”但文明水平也不低的國家的經驗,中國在操作層面上應著力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文明教育,從娃娃抓起。不能等到他們成年之後再進行文明禮貌的“再教育”,那就晚了,只能是煮“夾生飯”。對娃娃的文明教育,重點在於一般性和基礎性。所謂一般性,指的是那些凡是人(不論是哪國人)都應講的文明。所謂基礎性,指的是一個人必須應有的底線文明。比如,珍重自己和顧及與體諒別人,學會感恩和愛,培養是非感和榮辱感,服從道德規範和法律約束等等。
第二,文明教育,從富人抓起。從物質財富的創造和擁有角度說,富人在一個社會中往往是先行者,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走向。西方國家能夠走到今天,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對富人的“硬約束”和“軟約束”;前者可以通過反壟斷、稅收等措施,後者恐怕就是社會對他們在節儉、向善、濟貧等方面的要求了。如果財富與文明水準成反比,當他們除了錢之什麼都沒有時,這樣的社會肯定是需要校正的“問題社會”。
第三,文明教育,從官員抓起。在民主與法制的社會裏,由於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官員職位越高,他們的文明水準也應越高。從這個意義上說,官越大,其私人空間就越小,言談舉止多半都處於公眾的監督之下。文明絕不是只對民眾而不對官員規範,更不是官員用來“管理”、“約束”民眾或向民眾“宣講”的規範。同樣,當官員的文明水準與他們所承擔的社會角度不相稱,當他們“窮”得只剩“官位”時,這樣的社會同樣是“問題社會”。
第四,文明教育,從明星抓起。明星指的是因體育、文藝的某一方面專長而家喻戶曉的人物,深受民眾愛戴,他們的行為舉止也倍受關注。因此,他們文明水準的高低對社會的發展也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比如,名人做公益廣告和做虛假廣告就是正反兩方面的例子。
一個國家的崛起,就是同其他國家在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的競爭。比較起來,硬實力是外在的,只要一定的條件具備,在短期內佔據上風是有可能的;而軟實力是內在的,需要歷代的傳承和長期的修煉,達到較高的境界是很難的。但難歸難,中國要想真的崛起,就必須下死決心來提升自己的軟實力,別無出路。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6月號,總第11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