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對台政策成功,逐漸改變台灣社會結構。 |
中評社訊╱題:民進黨立委選舉慘敗的深層原因 作者:王崑義(台灣),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台灣海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
馮小剛所導演的電影「集結號」正在上演中,針對這部電影的內容,有兩個影評人比較特殊的評論,一個是認為電影不討論戰爭有沒有意義,不討論犧牲有沒有價值,那麼共產黨的軍隊和國民黨的軍隊有何不同?另一個特別的評論是認為,整部電影不過是為了成就「一個人的榮耀」,卻要犧牲那麼多人的性命去當砲灰。
從這樣一部電影和評論,不得不讓人感受到它是不是也說出了二OO八年一月十二日台灣立委選舉的景象,這場選戰不管對民進黨或國民黨來說,不過都是在成就「一個人的榮耀」,所不同的是,民進黨是要成就陳水扁一個人的榮耀,而國民黨卻是要成就馬英九一個人的榮耀。
台灣的底層結構發生變化
民進黨的社會根基削弱
過去,在政治經濟學裡常會使用「失敗國家」或「政府失靈」的概念,作為指稱一個治理失敗的國家所造成的亂象。但對台灣來說,阿扁執政八年,雖然不斷被唱衰經濟多爛,民生多凋蔽,但還不至於輪到使用「失敗國家」或「政府失靈」的概念來說明這一個現象,有的或許可以使用「失敗的台灣」與「失敗的總統」來指涉;而這次台灣立委選舉由於民進黨大敗,正是檢證台灣失敗、阿扁失敗的最好指標。
當然,要列舉阿扁失敗的原因,可以找出一百個理由,包括選舉制度改變、兩岸關係沒搞好、經濟沒有持續成長、官僚貪污腐敗等來解釋,但這些原因也沒法清楚地說明台灣底層結構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讓阿扁的政府這幾年如陷入泥淖裡動彈不得,也讓他不斷喊出的「台灣價值」變得虛無飄渺,沒法再變成民進黨感動人民的選舉動力。
事實上,在一九九0年代國民黨執政以前,「來自底層的聲音」一直是民進黨崛起的助力。這個「底層的聲音」,如果把它換成比較學術的語言,那就是「市民社會」或「民間社會」伴隨台灣經濟發展所激發出來的一股改革動力。民進黨就以這股動力,藉著國家與社會的鬥爭,逐步把掌握國家機器五十年的國民黨趕下台。
如果還要嚴格地檢證這個「來自底層的聲音」,應該還要注意到當時台灣的中產階級蓬勃發展,人民有錢有閒去關注國家機器的改革。所以民進黨只要登高一呼,民間力量自然形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革命力量,讓民進黨得以藉由街頭運動,逐步向廟堂挺進。
除了找到民間力量作為「革命」的根源之外,「革命策略」的靈活性,也是民進黨得以快速崛起之因。這種「革命策略」也許像毛澤東一樣,他拋開了馬克思、列寧的教條,重新發現農民的革命力量,並帶領中國的農民向蔣介石所掌握的城市挺進。但民進黨卻反向去擁抱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還有後來的新馬克思主義、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主義,把這些主義和思想溶於一爐,作為推翻、顛覆、以及「斷裂」國民黨統治基礎的革命手段。
這些革命策略,像如今還不斷被當成競選口號的「地方包圍中央」、「國家機器VS市民社會」、「中國VS台灣」、「賣台灣VS愛台灣」,甚至後來的「去蔣」、「正名」等運動。民進黨就以所有的這些可能割裂、斷裂、顛覆的手段,融合成民進黨總體的革命策略,讓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基礎一一被割裂、被顛覆。
除此之外,一九九六年由中國大陸飛來的飛彈,讓民進黨快速掌握外部危機,並藉由不斷刻意製造的外部危機,轉化成支撐它煽動底層力量來反對國民黨政權。這個操作模式,如果借用列寧所說的一句話,也許更能妥適的說明這一切。
列寧說過,反對戰爭的目的「不應當以和平代替戰爭,而應當以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問題的實質不在於單純地防止發動戰爭,而在於利用戰爭所產生的危機加速推翻資產階級」。所以,藉由外部可能發生的戰爭危機,用來加速推翻國民黨在台灣所代表的資產階級,這是民進黨快速取得政權的主因,也是民進黨至今還不願對中國歇手,甚至到今年元旦阿扁還要在文告中指明「中國對台飛彈已經增加到一千三百二十八枚」的根本因素。只是,由於外部的戰爭危機一直沒有出現,飛彈危機的效應一直在遞減,反而是內部所產生的經濟危機開始擴散,變成洪水猛獸般的反噬民進黨的社會根基。
大陸對台政策成功
逐漸改變台灣的社會結構
要談阿扁的失敗,當然也要談社會的失敗,才能更清楚地了解阿扁失敗的根源。
前面我們說過,利用社會力量與外部危機來鬥垮國民黨所掌握的國家機器,是民進黨能夠取得政權的原因。但二000年以後,由於中國大陸的克制,外部危機一直沒有再現。即使飛彈對台的數目不斷增加,但對人民來說,實體的飛彈越來越變得虛無,雖然二00四年二二八所舉行的「牽手護台灣」大型選舉造勢活動,還能利用飛彈的虛化現實來幫助阿扁繼續取得執政權,但那股力量達到高峰以後,其後勁卻被二00五年所舉行的「連胡會」所沖淡。
二00五年連戰訪問中國大陸以後,「連胡會」呈現了兩岸也可以握手言和的景象,這種氛圍逐步在民間社會發酵。儘管民進黨還在不斷呼喊連戰此舉是在「聯共制台」,但這一股呼聲面對逐步轉變的社會結構,人民能接受的程度卻越來越薄弱,阿扁的聲音被淹沒在「中國崛起」的印象中,也被淹沒在他家人涉及貪腐的批判聲中。
“紅衫軍”倒扁運動徹底割裂了陳水扁民進黨的社會基礎
特別是二00六年中由施明德所掀起的紅衫軍倒扁行動,更徹底地把阿扁跟台灣社會隔離,阿扁越來越像是一個被孤立在台灣總統府裡的「鳥籠總統」。雖然紅衫軍倒扁行動最後是失敗了,但「人人可以倒扁」,「紅色」的圖騰不再可怕,卻逐漸在民間發酵,連帶的也把民進黨長久以來所建構的「社會聯盟」也一起割裂了,民間社會變成不再是民進黨可依靠的革命伙伴,反而脫離了民進黨,自主性地走向「反革命」的道路。
所以,施明德的「興風作浪」雖然被民進黨說成是「紅衫軍之亂」,但卻是造成阿扁失敗的最大動力。畢竟施明德是來自民進黨,也曾經跟民進黨一起結合社會的力量共同擊垮國民黨的統治基礎。二00六年施明德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過去還是革命伙伴的時代,沒有施明德的成功,也不會有阿扁的成功;二00六年以後沒有施明德的失敗,也不會有今日阿扁的失敗。所以儘管國民黨贏得立委大選,但施明德的「紅衫軍」把民進黨的社會基礎給徹底地割裂了,也是國民黨能夠「漁翁得利」之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