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全球政經發展趨勢與台灣的選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25 14:34:11  


 
  美國另外在1994再糾合了加拿大與墨西哥成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其用意同樣是針對歐盟威脅而玩的經濟集團間均衡游戲。再者,在1986年歐洲共同體通過 SEA 以後,在同年由美國主導下原關稅總協(GATT)的烏拉圭回合談判,開始檢討世界貿易規則之革新。經五年的討論與準備決定成立一個嶄新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代替原先的關稅總協。除了其他用意以外,也等於變相地要將一體化的歐盟納入這個 (仍由美國主導的)全球貿易體系,以防止歐盟過分地與世界其他地區脫軌(註二)。

  但美國絕沒有想到嗣後歐盟竟然會主動地和亞洲國家密切攜手聯盟。就在美國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同一年(1994),歐盟通過了一項“向亞洲推進的戰略”決議。推動的結果,由法國與新加坡共同出面召開了歐盟與亞洲的聯會(ASEM)。歐盟當時全體15個會員國以及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再加亞洲十國,總共26個成員,於1996 年在泰國的曼谷召開第一次大會。與會成員特別強調集體合作與國家間平等對待之兩大原則。無可否認, 二者俱是毫無保留地影射美國。

  這個會議決定要在歐亞間設立某些共同的措施與作業,譬如要在泰國建立歐亞環保中心,在新加坡成立歐亞基金會。另外,還要設立歐亞大學以及建立亞洲通歐洲的鐵路系統等等。之後,歐亞聯會演變成兩年召開一次的連續會議。2006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ASEM-6會議時,成員已增加到39個。下一屆ASEM-7會議將於2008年在北京召開,屆時與會的成員將增至45個。

  我們比較一下歐亞聯會的深化、與歐美最新要建立跨大西洋經濟體的兩項發展,可以得到幾個啟示。

  第一,在地緣經濟時代,目前三大經濟集團間的關係,絕非零和游戲 (那是地緣政治時代的產物)。雖然歐盟與亞洲攜手提高貿易與投資以及開發資源的合作關係,但並不排除美國也可以和歐盟同時發展跨大西洋的經濟合作,並走向建立一個橫跨大西洋的經濟體。

  第二,我們應注意到,在這地緣經濟的游戲中,歐盟與美國各自均須要爭取太亞地區為自己的夥伴。此無它,因太亞地區經濟發展之快速,其他任何地區無可比擬。歐盟早在2000年已將亞洲(東亞與東南亞)定位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而美國也仍然不忘要與太亞地區建立一個由中國延伸到智利的一個超級自由貿易區。此具體的建議,是2006年底在河內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體》 年會上提出。可見美國的構想是要建造比現有的《亞太經濟合作體》還要更大型的組織。

  第三,中國地位超然,可由兩件事上得到證實。一是在亞洲金融風暴(1997-1999)期間 ,本區其他向來均蓬勃興旺的經濟體一個個均遭池魚之殃,唯有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在這次風暴中屹立不動,成長率仍然在百分之七以上。所以自2000年開始,歐盟認定中國為太亞地區發展的火車頭。其二是美國力推的超級亞太自由貿易區,雖然其他國家均贊同,但由於中國態度冷淡,只好擱置。

  中國再起的前景

  分析中國再起時,有兩點值得我們同時注意。一個是中國發展實際情況;另一是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現。

首先,中國發展的實況,可以用以下幾個數據來衡量:

  (1)按著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數據,中國在2002年已是世界上第四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德國、日本)。

  (2)到2004年,中國的國內總產值(GDP)已是世界上的第四位 (僅次於美國、日本、德國)(亦是根據WTO數據)。第三位。

  (3)根據日本經貿組織 (JETRO)的數據,中國於2004年開始已是由日本採購輸入的最大輸入國。

  (4)2004年始,中國是世界上所有國外直接投資(FDI)的最大受益國 (資料來源同上)。 

  (5)2005年,中國在五項物資上(包括基本食物、工業產品、肉類、鋼鐵、熱能)的消費,已躍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國。這是根據位於華盛頓的“地球政策研究所”(Earth Policy Institute)的資料。

  (6)2006年,中國擁有(包括美金在內)的外匯儲備,成為世界上的最大外匯儲備擁有國。總數已超過一萬四千億美元。日本擁有的九千億餘美元的外匯儲備,一向保持世界上最高記錄,被中國打破。

  (7)據華爾街報刊(Wall Street Journal)的統計,在2006年的後半年,中國是世界上僅次於德國的第二大出口國;預期在2008年中國將趕過德國而成為第一大出口國。

  也許有人會問 (也應該問):中國的快速成長,能夠持久嗎?如果不能持久,那這一切的推論,均將是空談。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的賀爾斯(Carsten Holz)教授,對此問題有深入研究。他參看中國在 1978 到 2003 的二十四年中,農村勞力進入城市就業而造成農村勞力的減少率,總共為 22 %。即相當於一年減低 1%。按照這樣推算,以每年農村勞力因轉入城市而減少 1% 來估計,農村的勞工至少在未來40年可以繼續支撐城市對勞工擴大的需要,不至有問題。一旦農村勞力進入城市工業就業,其生產力將提高七倍;如轉入服務業,其生產力,亦將增漲三至四倍。如以每年1%農村勞力轉入城市經濟來計算,國內總產值 (GDP)一年將至少增加 4% 到 5%。所以,賀爾斯認為,總的來說,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最保守的估計,至少應該可再維持二、三十年,不至有問題 (註三)。

  另一點,是要看中國自改革開放經濟飛騰以來、尤其是冷戰結束、蘇聯瓦解以後,在國際舞台的實際表現。儘管當初有人擔心中國“崛起”會威脅到美國甚至於現行國際制度。但經過觀察,儘管中國持續增長不已,但並未看到任何跡象顯示中國有挑戰目前國際秩序之行為。相反地,中國在外交上,均表現極為穩重,對美國亦甚為禮讓。在朝鮮核武器危機上,中國扮演魯仲連角色、撮合六國會議,達到美國不能達到的成績 (北韓同意終止其核武發展之方案)。在9•11以後的世界反恐大業上,中國也表現與美國目標一致。所以到了2006年美國學術界與政界均產生了對中國的重新估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