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潛水員在打撈“南海I號”上的瓷器。 |
它是目前世界發現的海下沉船中,船體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在海底躺了800年,對它的打撈也持續了20年。中國水下考古伴隨它,從開始步入成熟
在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的十裏銀灘上,一個巨大的建築正在興建之中,機器的轟鳴聲,鋼管碰撞的敲擊聲混雜在一起,透露出這裏的繁忙。
數月之後,這棟建築將迎來它的主人——一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古船。但此時,這艘古船還仍在20多米深的海水之下。由此向北30多海裏,兩艘萬噸級的打撈船正忙碌不停地作業,一個特製的沉箱已經被下放到水底,用於將沉船整體打撈出水。沉船掩埋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是一個長24米,寬10米,連帶海底凝結物重達3000噸的龐然大物。
它20年前就被發現,但直到最近幾年,人們才想清楚如何處置它——將它整體平移到海岸邊那座正在興建的博物館中,然後放入一個巨型的玻璃缸當中,一邊發掘一邊展覽。
這個計劃如此宏大,以至於世界水下考古之父喬治•巴斯看到這個方案時連聲說,不可想像,這只能是在中國才發生的事情。的確是這樣,到目前,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其他人做過類似的實踐。
這也是中國水下考古的最新進展,從1987年到現在,20年間,這艘被命名為“南海I號”的沉船已經成為中國水下考古里程碑式的標誌,它的發現和打撈過程充滿各式各樣的奇跡和波折,亦如中國水下考古本身的進程一樣:從沒有一個水下考古人員,沒有一套水下考古裝備開始,到目前已經著手操作世界上最具難度的水下考古實踐。
●“南海I號”開啟中國水下考古進程
北京,朝陽區靜安裏26號513房間。
這是中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臨時辦公室。辦公室不大,只有6個人。主任張威,是中國水下考古的第一批隊員。20年前,這個辦公室剛剛成立時,名字還叫做“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室”,那是在1987年11月。
正是那一年,中國開始了自己的水下考古事業。
1985年,英國人哈徹在中國南海發現一艘沉船,並用10周時間將船上的貨物打撈出水,這包括15萬件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瓷和一些金錠。這些貨物後來在荷蘭嘉士德拍賣行成交額達2000多萬美元。而中國人直到拍賣會消息傳出時,才知道一個外國人在水下找到了如此眾多的中國文物。
12年後,中國水下考古的創始人,時任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的俞偉超還在文章中感歎:“這刺激了中國政府和考古學界下決心開展自己的水下考古工作。”
1987年,對於中國水下考古來說,發生了很多大事。水下考古研究室的成立只是其中一件。“那的確是中國水下考古開始的一年。”張威說。2月,文化部發通知要籌建“國家水下考古工作協調小組”。6月,張威和國家文物局楊林,受邀去荷蘭參加北海沉船的調查發掘,在那裏接受水下考古的訓練。12月,有關方面又邀請到日本水下考古學研究所所長田邊昭三教授來華講課。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繁忙而充實,一切影響著中國水下考古發展脈絡的種子,似乎都是那一年種下的。
同年8月,張威等人還在荷蘭學習的時候,中國交通部廣州海難救撈局已經開始和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合作,在廣東川山群島附近海域開始探測一條荷蘭沉船。一艘2000噸的駁船,帶著100噸重的吊機,在聲納儀的指引下,一探到可疑物,就將1噸多重的抓鬥放下去。一下,兩下,三下在茫茫的大海上,這種猶如撈針般的作業方式持續了10多天,荷蘭沉船絲毫不見蹤影。希望越來越渺茫。突然間,一個可疑信號出現在聲納儀當中,這一鬥下去,抓上來數百件瓷器、銅錢、銀錠
是沉船。但不是英國人要找的荷蘭沉船,而是中國宋代的一艘沉船,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南海I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