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6日電/新華社重慶分社新聞部主任黃豁在《瞭望》新聞週刊分析指出,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了群體性事件的高發期,2009年中國社會還可能面臨更多的矛盾衝突,更加考量各級黨委政府的執政能力。他指出,2009年的敏感時期,一個是春節過後,農民工大量外出找工作之後的一個月;另外一個就是7月份大學生畢業前後的時期。
針對2009年社會和諧穩定面臨的新形勢,《瞭望》新聞週刊專門邀請長期在一線採訪群體性事件,素有研究的3位記者(黃豁:新華社重慶分社新聞部主任;郭奔勝:新華社江蘇分社總編室編委;鐘玉明:新華社廣東分社副總編輯)進行預測,分析形勢。他們認為,2009年有可能成為群體性事件高發的年份;同時,各地提高敏感、早做準備,創新思維、完善機制,同樣有可能使之成為深化改革、創造社會和諧的新契機。
當前群體性事件是否進入高發期
黃豁:毫無疑問,現在已經進入了群體性事件的高發期,而且2009年中國社會還可能面臨更多的矛盾衝突,更加考量各級黨委政府的執政能力。
當前,最敏感的問題是要努力防止金融海嘯引起的經濟壓力轉化為社會危機,重點在保經濟增長、保障就業、保障民生、保持穩定。
金融危機對我國影響正在加劇,沿海不少中小企業已經停產、倒閉,大量的農民工返鄉,必然增加就業壓力;同時,明年大學應屆畢業生加上今年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總數超過700萬,而即使我國2009年經濟增長能保持8%的增速,也只能提供約800萬個就業崗位。同時,2008年是中國國有企業政策性破產的最後一年,下崗或失業人員比往年增多不可避免。一旦因就業困難,失業率高企導致個人生存危機,社會矛盾有可能尖銳化。
因此,當前最敏感的問題是“就業”問題,主要是“農民工”和“大學生”兩個群體。對農民工來講,他們已經完全適應了城市化的生活,特別是“80後”的二代農民工,他們的期望值比其父輩高,忍耐力卻比其父輩低,留在城市的願望更加強烈。據重慶在一些勞務輸出大縣的調查表明,有近80%的返鄉農民工表示,不願意留在農村,即使找不到工作也願意呆在城市。
如果2009年大批失業農民工超過半年以上還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遊蕩在城市,問題就會很嚴重。
大學生就業則不僅僅關係到就業,而且關係到社會公平。因為教育就是社會底層向“上”流動的主渠道。對社會底層人群而言,子女有希望,他們就不會絕望。如果大批普通家庭發現對子女高昂的教育投資換來的是“畢業就失業”的結果,容易影響社會和諧。
2009年的敏感時期,一個是春節過後,農民工大量外出找工作之後的一個月;另外一個就是7月份大學生畢業前後的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