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6日電/在節氣表上,1月20日這一天是大寒。
北方的人們裹在棉服裡發抖,或躲在暖氣房不敢出門。而在海南亞龍灣的海灘上,人們穿著泳衣嬉戲。
當晚,有些遊客還在沙灘椰子林裡舉辦了一場燒烤晚宴。
出生在亞龍灣的導游王博,指著盛開的紫色三角梅說:“這裡一年四季都有不凋謝的花朵。”
碧海銀灘、四季花開的海南,是國人眼裡的度假天堂。不過,這個中國最年輕的省份、最大的經濟特區,也是中國經濟最不發達地區之一。
GDP落後與環境美景之間的糾結,已讓海南蹣跚了數十年。
不過,在海南人看來,這一切都要改變了。
新京報報道,2010年1月4日,國務院發布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若干意見,將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列為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海南將成為我國旅遊業改革創新的試驗區。
30年前,1980年,中央第一次正式討論開發海南時,海南還在生產最原始的生產生活資料。那時候海南想做的,不過是發展“商品經濟”。
30年後,再次提出的大開發,是國際化的概念。
目前,在海南,從導游到出租車司機到普通市民,無不在熱議“海南國際旅遊島”。
這個位於中國最南方的熱帶海島,已成為一片燃燒的土地。
【誕生】 國際旅遊島醞釀十年
經過兩年研究,遲福林得出的結論是:旅遊產業的開放,應是海南產業開放的突破口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是最早提出“國際旅遊島”概念的人。海南省發改委的人,習慣稱他為“國際旅遊島的總工程師”。
1月13日,遲福林介紹,1998年的時候,受海南省委的委托,他們做了一個課題,“以產業開放拉動產業升級”。
遲福林回憶,當時的海南省委書記杜青林看到報告後很高興,“產業開放拉動產業升級這是一個大思路,突破口就在這裡”。
經過兩年研究,遲福林得出一個結論:旅遊產業的開放,應是海南產業開放的突破口。
2000年,他提出了“國際旅遊島”的概念,並在2001年正式向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議。
2005年,三亞市主動向國家發改委提議,把三亞作為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國際濱海旅遊城市。時任省長衛留成認為,要變還不如整個海南一起變,於是“最後幹脆把國際旅遊島作為海南省區域發展的戰略”。
2007年4月2日,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主持召開了關於申報海南國際旅遊島綜合試驗區的匯報會,向國務院申請支持的政策確定為“兩免”(免簽證、市內免稅店)等。
2008年,海南建省20周年,胡錦濤到海南視察時提出,希望海南著力深化改革開放,更好地發揮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作用。
遲福林說,當時國務院的態度已很明確了,鼓勵和支持海南進行國際旅遊島建設。
在2009年初,溫家寶參加博鰲論壇後視察海南。“溫總理當時做了一個長篇講話,表示國家將全力支持海南。國際旅遊島將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實施。”
隨後,由國家發改委牽頭,20多個部委參與研究國際旅遊島建設規劃意見。
《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發布,國務院將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列為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
《意見》明確:“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在政策、資金、項目安排等方面給予特殊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