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鐵似乎又要走入這個怪圈。2008年,京津高鐵開通時,相關部門和專家強調“我國高鐵擁有100%的自主知識產權”,“國外花30年走完的道路,中國只用了五年時間”,以強調政績,揚我國威。針對中國提出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論,日本等國外媒體馬上反駁,甚至提出中國高鐵是“剽竊”、是“山寨”,並質疑中國高鐵安全性。2010年,日本東海旅客鐵道株式會社社長葛西敬之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指責中國高鐵“盜用外國技術”,並存在安全隱患。
2011年2月,隨著鐵道部部長劉志軍下台,中國高鐵開始回歸理性。京滬高鐵開工之初預計的380公里最高時速也降至300公里和250公里。而關於高鐵知識產權的真相,也逐漸通過官方披露。鐵道部原副總工程師、“高鐵辦”副主任周翊民指出,新任鐵道部長上任後,降低了高鐵速度,建設也禁趕工期,這些做法是糾偏,是一種理性回歸。鐵道部鐵科院研究員臧其吉認為,目前高鐵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不超過20%。
不斷面對質疑並被動回應,對中國高鐵“走出去”也十分不利。中國購買技術時合同已經明確限定,這些技術只限於在中國國內生產動車。中國高鐵走出去本來已經面臨很大的知識產權壁壘,如果不能塑造踏實、安全、可靠的形象,走出去將面臨更大困難。
很多人可能還記得唐駿“學歷門”事件。或許為面子,或許為利益,唐駿自己給自己吹一個光鮮耀眼的大泡泡,很是讓人振奮。可一旦泡泡破裂,他必然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高鐵也是同樣道理,不應被部分官員的政績綁架,而偏離健康、科學發展的軌道。
由於信息公開和徵求民意方面的欠缺,三峽工程一直伴隨質疑,在地震、旱澇災害發生時,總需要不斷被動地回應質疑。如今,中國高鐵已經出現了類似的苗頭。與其事後不斷被動地回應質疑,不如主動、客觀地公開信息,這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