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構建兩岸“平等連體”的綜合性經濟合作機制 作者:常修澤(北京),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家
兩岸經濟互補性和“雙向貢獻”
任何經濟合作機制建立的基礎是優勢互補,兩岸不僅具有經濟互補性而且更有“雙向貢獻”。
1,兩岸產業經濟的互補性
2007年,我應邀到台灣進行研討時,瞭解到台灣產業結構方面內在的情況,現根據新的統計資料將其與大陸地區的結構加以對比: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台灣地區的產業結構中,2007年,第一產業只佔1.45%;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築業)佔27.5%;第三產業佔71.05%。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第三產業較為發達,金融、物流、航運、旅遊、教育、醫療等產業的發展態勢良好。
再看大陸地區,2007年,第一、二、三產業各佔11.3%、48.6%、40.1%,與台灣地區相比特點明顯。究其原因,一是二者的發展階段不同。大陸整體發展水準處於工業化的中期,工業增加值佔43%,大大高於台灣地區。二是兩個經濟體的規模不同。這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需要研究的問題是:大陸的第三產業比重比較低,與台灣地區相差30多個百分點。因此,需要調整產業互補,擴大金融、物流、航運、旅遊、教育、醫療等產業的合作,促進兩岸產業升級和優化。
2,兩岸經濟合作的“雙向貢獻”:
先看大陸對台灣的貢獻。根據大陸海關統計,2007年大陸從台灣進口1010億美元,出口234.6億美元,大陸對台灣貿易逆差775.4億美元。這就意味著,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775.4億美元,成為台灣的第一大出口地和貿易順差的主要貢獻者。通過貨物貿易往來,大陸對台灣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60%。
同時,由於台灣對大陸出口1010億美元的拉動,相應增加台灣就業人口。據台灣資深經濟人士葉萬安先生估計,可創造180萬個就業機會,佔總就業人口的1/6。
如果從進入新世紀以來進行測算,在2000-2007的8年間,台灣對大陸順差3674億美元,是台灣總順差1524億美元的2.4倍,對台灣經濟增長的貢獻有目共睹。
從台商來大陸投資看,對大陸也是貢獻頗多:據瞭解,自1991年迄今,台商到大陸投資已有7萬餘家。據大陸海關統計,已進台資總額約有470多億美元。據台灣“投審會”統計,迄今台商赴大陸投資總額約有700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從維爾京、百慕大和開曼群島轉來的台灣資本,和以港資、美資等身份來的台灣資本,以及在大陸的台資企業增資,總投資規模更為可觀。這些投資為大陸經濟注入了活力,在大陸30年經濟年均9.8%的增速和每年近千萬人的就業當中,台商的貢獻也功不可沒。
應對世只金融危機:凸顯建立兩岸
“平等連體”的綜合性經濟合作機制的迫切性
當前,兩岸經濟合作必須要面對嚴峻的全球經濟態勢:一是國際金融動盪加劇,尚沒有緩和的跡象。以雷曼公司破產為“導火索”,金融危機開始在全球蔓延,迄今仍未緩和。二是全球經濟增速已經明顯放緩。在2009年發達國家零增長或者負增長的預判下,全球經濟只能勉強維持很低的增長水準。三是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還在增加。美國金融風暴不僅波及全球金融行業,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現。奧巴馬關於“美國經濟最糟糕時期尚未到來”的估計值得重視。
在這場危機面前,亞洲應聯合起來,保證亞洲的金融穩定。而在保證亞洲的金融穩定過程中,作為中華民族,首先要兩岸互救。
兩岸自1949年分離至今,經濟格局大體如何?依據筆者實地瞭解的雙方經濟數據,2008年大陸創造的GDP超過30萬億元人民幣,台灣2008年GDP折成人民幣約為2.7萬億元,兩者之比為11:1;但按人均GDP計算,大陸2008年人均GDP約為2萬元人民幣,台灣約為11萬人民幣,兩者之比為1:5。
這就是說,兩岸兄弟分手近60年,論總量,一個大陸相當於11個台灣;論人均,一個台灣同胞相當於五個大陸同胞。
既然大陸經濟規模比台灣大得多,因此在兩岸互救中,大陸責無旁貸應發揮主要的作用:如果台灣提出緩解經濟困難的要求,大陸方面理應盡最大努力提出幫助。同時,基於在人均方面“一個台灣同胞相當於五個大陸同胞”的事實,台灣也應對大陸相關落後地區予以投資和其他支援。這樣,兩岸都有責任,也都比較體面。
總之,應對世只金融危機,進一步凸顯建立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機制的迫切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