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58年,反右鬥爭已經基本結束,毛澤東決定:全黨全國“從1958年起,在繼續完成思想、政治革命的同時,著重點應放在技術革命方面。”顯然,毛澤東認為,到1958年,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搞建設了。
但是,一方面,反右派鬥爭的震動實在太大了,不可能在短期內立即平靜下來,另一方面,“樹欲靜而風不止”,中國共產黨想要平靜下來搞建設,國內外敵對勢力卻要大做文章。在國外,帝國主義借我黨反右之事,惡毒攻擊我國的經濟政治制度和知識分子政策。蘇聯對我國反右鬥爭也冷眼旁觀、冷嘲熱諷。在臺灣的蔣介石集團則攻擊毛澤東為殷紂王、秦始皇、曹操,共產黨的政策是獨裁、專制,反右是鎮壓知識分子。1957年10月10日國民黨召開的“八大”通過的由蔣介石提議的《對大陸反共革命發展中本黨任務之決議案》、《中國國民革命現階段黨務工作綱領》以及此後不久(10月23日)蔣介石發表的《復興本黨與完成革命的中心任務問題》中,不但對中國共產黨進行上述謾駡,而且把中共反右,當作他們反攻大陸的條件之一。不僅如此,蔣介石集團還借此後我國發生的一些事件連續作文章。
1959年他們看到我國大躍進中發生失誤,黨內也出現意見分岐,以及西藏發生叛亂,便積極“策進”“反攻”大陸。1959年5月國民黨“八大”二中會議上通過的《掌握中興複國的機運》、《策進大陸反共革命運動案》、《光復大陸政治行動綱領》等文件中,特別強調利用中國內部矛盾“反攻”大陸的問題。蔣介石還於當年3月26日發表了《告西藏同胞書》,並且在9月29日“接見”西藏叛亂代表時,高唱所謂“自由”的調子。在香港的所謂“第三種力量”,也對中國共產黨加以攻擊,其中過去與中共合作過的一些人士也對我黨頗有微詞。在國內,知識界有一些人也對反右鬥爭有看法。
毛澤東對這些情況十分注意。在反右鬥爭結束後的1958年、1959年,他多次談到反右鬥爭的重大意義。1958年2月,他在對周揚《文藝戰線上的一場大辯論》一文寫批語時,再次強調了反右鬥爭的“思想戰線上和政治戰線上的社會主義大革命”的意義。同年3月19日,他把匈牙利事件、反冒進事件,與反右鬥爭聯繫起來談道,我們得到的教訓是:不應該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帆風順的。此後不久,他在一則批語中又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無產階級的自由之間是不能調和的,只能是一個滅掉另一個,“不能妥協。”他在1958年指導大躍進時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在中國,要增長共產主義因素,一要有物質條件,二要有精神條件。物質條件要通過大躍進來創造,而精神條件的創造,除了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外,很重要的一條,是繼續批判資產階級思想。這一觀點,是與毛澤東後來倡導的“興無滅資”,並且在他設想的人民公社和後來設想的“五七幹校”中要有批判資產階級思想的功能相聯繫的。另一方面,毛澤東也對國內外反動派攻擊我黨反右鬥爭是搞“專制”、“獨裁”、“鎮壓民主”的讕言,予以堅決回擊。
50年代末,真是多事之秋。1957年反右之後,緊接著出現了1958年的大躍進,1959年又發生了廬山會議批判彭德懷的事件。值得提到的是,毛澤東在1959年廬山會議上批判彭德懷時,不僅批了彭德懷、張聞天等人對待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態度,而且把批判彭德懷與反右派鬥爭聯繫了起來。他說:“城鄉資產階級反動的思想活動和政治活動,雖經一九五七年整風反右鬥爭給了一次決定性的打擊,但是還遠沒有徹底消滅。他們的反動思想活動和政治活動,在一部分富裕中農和知識分子中間尚有市場,一遇風吹草動,他們就要蠢動起來。總之,資產階級殘餘的思想活動既然存在,就一定會在共產黨內找到他們的代表人物。而現在果然出了一小批(在中央委員會內是四個人)代表他們說話的黨內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8冊第405頁)實際上,當時毛澤東是把50年代特別是50年代末黨內發生的一系列重大分歧和鬥爭聯繫起來,進行系統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