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天安門面積超大 為了跟蘇聯鬥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04 10:33:19  


 
  在參加了開國大典之後,1949年10月,李永明加入了共青團。他成為一名學生積極分子、學生幹部。他記得,那時的政治活動特別多。“比如慶祝黨的生日的報告會,或是革命前輩講他們的經歷。我聽過廖承志、肖華的報告,在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樹林裡、或是故宮的太和殿廣場……不是學校所有的人參加的,因為我是團員,老師就讓我去。 ”

  這些成了政治課堂的北京文化古跡,都在天安門附近。每次李永明都是走著去,像第一次去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時一樣。李永明的學校在舊鼓樓大街,離天安門有十幾裡路,步行需一個多小時。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排著隊一路高歌,大家也不覺得累。“那時去天安門都是走著去,哪有車?沒這個條件,那時連公共汽車都少。”當時的北京城,城區還基本限制在今天的二環路以內,住在西直門或是建國門,就已經是住在了北京城的邊上。從老城區的各處步行到天安門,一般也就是一兩個小時,在人們的體力範圍之內。

  從開國大典之後,北京年年的“ 五一”和“十一”都舉行游行,李永明基本上年年參加,他眼看著天安門廣場在逐漸擴大:1952年,拆除了東、西三座門;1955年,拆除了廣場中部的紅墻,擴展了廣場南部,而真正的擴建,是在1958年,為了迎接共和國的10年大慶,這一年天安門廣場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

  第一廣場的誕生

  天安門廣場究竟要建多大?在1950年代曾經有過一番討論。開始,參與討論的蘇聯專家曾提出,當時北京的人口只有140萬人,而且世界上的城市廣場“一般都是五六公頃”,所以不宜搞太大。這裡,一個可比的廣場是,莫斯科紅場的面積為9公頃。但這些建議遭到中國官員和專家的反對。中方認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天安門廣場是政治活動時“群衆游行集會的中心”,所以廣場的面積不能太小。其實,到了1956年時,天安門廣場已經有十餘公頃了。

  這件事情是毛澤東拍的板。1956年10月,彭真在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會上透露了毛澤東對於北京人口規模的看法:“毛主席說,北京不要一千萬人?將來人家都要來,你怎麼辦?”事實上,在1950年就已經有人提出要修建一條“必須能應付將來一百萬人隊伍的大游行”的“游行道”。

  曾直接參與天安門廣場設計的陶宗震回憶,當時,他到了北京市規劃管理局,總圖室副主任沈其直接向他布置規劃設計任務:天安門廣場紅綫寬度為500米(即長安左門至長安右門的距離),廣場的深度為800餘米。人民大會堂北墻與對面中山公園南墻間紅綫為180米。後來陶宗震得知,有些尺度是經毛澤東確定的。這一尺度,使得天安門廣場的總面積達44公頃。本來,陶宗震在自己的設計思路中,對於廣場會不會顯得過於空曠和呆板,同時廣場硬地面的“熱島效應”(日照的熱反射)都有所考慮。但對於天安門廣場的設計考慮,首先是政治的。陶宗震記得,有一天,一位名叫辛毅的指揮過節日游行檢閱的解放軍軍官來見他。辛毅對天安門廣場規劃提了三點要求:一、天安門廣場及東西長安街要求無軌無綫;二、要考慮路面經得起60噸坦克的行駛;三、道路及廣場要求“一塊板”(即長安街與廣場融為一體),以便於游行集會。

  許多年以後,陶宗震才得知這些要求的提出還有一層考慮,就是為了戰備需要,緊急時刻能在長安街上起降飛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