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天安門面積超大 為了跟蘇聯鬥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04 10:33:19  


 
  先是訓練10人一排的隊伍,後來增加到15人,30人,最終是60人的大橫排面。先是在本校操場裡練,後來是幾個學校的隊伍合起來練,然後是區裡的合練,最後是全市性的通宵進行的大彩排。這麼多的人肩并肩走成一排,竟然能完全走成一條直綫而不變形,全仗數月如一日的艱苦踢正步。至今,已經移民到新西蘭的盧英,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散步時,一時興起,還會踢起正步來,那段艱苦訓練的成果,居然已經融進了筋骨之中。

  溫飈記得,1965年國慶節那天,他們是早上五點就已經到達了東單附近的指定地點。早上八點以前,她們還可以坐著,可以上廁所,等到10點鐘快到的時候,就要脫去外衣外褲連同鞋襪,只穿游泳衣。既然是“游泳大軍”,當然要光著腳,她們是光著腳“啪啪”正步走過天安門的。她不記得腳被磨痛,只記得,那天下了大雨,她們不能抹臉,保持著隊形,還要在雨中高呼著“祖國萬歲”“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走到西單,隊伍一散,趕緊到校車那裡找衣服找鞋,已經凍得渾身哆嗦。

  然而,所有這些吃苦受累都是甘心情願的:在那個年代,個人的喜好得失,是以政治標准來衡量的,得到組織上的信任和重用,比身體上的舒適安逸不知重要多少倍。當時沒聽說過有誰因為訓練艱苦而退出的,只聽說有誰軟磨硬泡非要加入游行隊伍——如果是因為政治不合格不被信任而不准參加游行,那種心理陰影,何止鬱悶,簡直是絕望。

  人間奇觀

  國慶游行的規模一旦定型,每次少則四十萬人,多則五十萬人。一般說來,如果沒有閱兵,游行隊伍大致由儀仗隊、少先隊、工人隊伍、農民隊伍、國家機關、少數民族、民兵、文藝大隊、體育大隊等方陣組成,這些方陣中還伴有抬著領袖像和大幅標語的、打著旗幟舉著花束的、開著彩車的、捧著和平鴿和舉著氣球的……

  1949年的開國大典,30萬游行軍民一直走到了晚上七八點,不用說走在下面的游行者,在天安門上城樓觀禮的領導人也相當疲勞。於是,後來就要求游行要壓縮時間。最後確定為,從上午 10點游行開始,12點結束,兩個小時內必須完成。特別是有了電視轉播後,這條規定就更上升到了政治層面。李永明說:“游行是對全世界直播,租的衛星。只租了兩個小時,十點到十二點。如果到了點,游行還沒有結束,不就會變得有頭無尾了嗎?領導是非常不願出現這情況的。”

  這就需要把這50萬人調整到如機器一般精確。游行指揮部不但要詳細地規定好各游行隊伍的集結時間、指定地點,甚至會規定,集結時哪個路口在什麼時間由哪一支隊伍通過。指揮部還要精確計算,每支隊伍每個方陣究竟有多少人,排成多少排,每一排人每分鐘走多少步,步幅是多少公分。然後,他們根據自己在天安門前一步一步量好的距離,計算出隊伍所需的時間。

  1984年是建國35周年的大慶。在國慶前夕進行彩排時,發現整個用時超時了兩分多鐘。這讓指揮部感到很為難,因為已經排練到了最後時刻,讓誰退出游行隊伍誰會願意?一位名叫倪天祚的當年游行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回憶道:“時間緊迫,我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即把原規定隊伍每分鐘行進115步,調快到每分鐘120步。”實際上,就是讓軍樂隊在奏樂時,稍稍加快了一點節奏。

  國慶這一天,當游行隊伍全部通過天安門,廣場上的少先隊員和組字隊伍湧向天安門,天安門城樓上宣布游行結束時,正好是中午12點,真把觀禮台的上外國來賓都給看呆了:就算都是機器人,也不一定如此分秒不差!

  實際上,李永明說,他們是有各種預備方案的,其中一個是,如果隊伍行進得實在拖拉,他們就要“卡隊尾”。也就是說,要在隊伍進入東標語塔之前,卡下一部分人,讓他們繞路回去。“這部分人當然會不高興,但他們也沒辦法。”——在那個年代,個人服從集體是基本的信條。為了游行隊伍的整體,個人做出犧牲的例子太多了。

  比如,所有參加游行的人,都希望自己排在隊伍的最右端,因為這樣離天安門城樓最近,看毛主席最清楚。但是必定有人是排在隊伍左端,甚至是彩車的左側,他會連天安門城樓的影子都看不見。更不用說,每輛彩車,都配備有若幹個小夥子鑽在彩車裡,只為車輛萬一熄火,他們就推車前進。幹這差事,不但看不到天安門,還會被悶得透不過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