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清朝皇帝私生活揭秘:每天一件新衣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31 10:34:49  


 
  關於食,溥儀有一段很生動的描寫:

  關於皇帝吃飯,另有一套術語,是絕對不准別人說錯的。飯不叫飯,而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廚房叫“禦膳房”。
  
  到了吃飯時間——並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按:由於溥儀住在養心殿,無人管束,故可任意而為。在溥儀以前,宮中傳膳的時間,我在前面已經談過;宮中規矩甚嚴,不容隨便破壞。溥儀的情形是特例,非常規。)——我吩咐一聲 “傳膳”,跟前的禦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心門外的太監,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禦膳房太監……這樣一直傳進了禦膳房裡面。(按:乾清門內,東西各一門,東曰“日精”,西曰“月華”。月華門內,北起漱芳齋,經過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養心殿之東而達內右門,名為“西一長街”。溥儀所說的“西長街”即指此。一進內右門,西首即是禦膳房,位置與養心殿遙遙相對。禦膳房南面墻外,便是軍機處。)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運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了禦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到明殿裡,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肴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盒具是繪著龍紋和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明黃色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托以盛有熱水的瓷罐。

  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為了同樣的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嘗過,叫做“嘗膳”。在這些東西擺好之後,我入座之前,一個小太監叫了一聲“打碗蓋”,其餘四五個小太監便動手把每個菜上的銀蓋取下,放到一個大盒子裡拿去。於是我就開始“用膳”了。

  所謂“食前方丈”,所謂“玉食萬方”,在一般人想象中,天廚珍供,縱非民間傳說的龍肝鳳髓,亦必是在材料上水陸雜陳,無所不有;在烹調上,煎炒烹煮,花式繁多。事實上大謬不然。

  先說材料,平淡無奇,以豬肉、羊肉、雞、鴨為主,海味極少,鮮魚罕用;素菜配料,亦不過口蘑、白菜、菠菜、山藥、茨菰、蘿蔔、豆腐、豆芽之類。不但比不上河工、鹽商的飲食,就一般富家,亦比上方玉食來得講究。

  談到烹調方法,更是簡陋粗糙,大部分都是預先燉好,盛於黃砂碗中,移置鐵板之上,下燃熾炭,碗上再蓋鐵板,複燃熾炭,因此黃砂碗中始終保持沸滾的狀態。一聲“傳膳”,膳夫們迅速移去鐵板,將黃砂碗中的菜,傾覆於禦用瓷器中,扣上銀蓋,即可進奉。

  這種菜好吃嗎?當然不好吃;究其實際,根本不吃。那麼吃什麼呢?溥儀說:

  我每餐實際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後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因為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肴,美味可口,每餐總有二十來樣。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禦膳房做的都遠遠擺在一邊,不過做個樣子而已。

  自康熙時代開始,便盛行小廚房制度,至慈禧聽政以後,變本加厲,禦膳房已如贅疣,但從無人敢言廢除。內務府相傳的心法是:無例不可興,有例不可滅。何況禦膳房是應有的制度,更何況禦膳房是內務府一大利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