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工程”的領導提議徵集改建天安門檢閱台的設計方案
畢竟,人民大會堂等建築要屹立在天安門廣場大範圍內,所以,天安門廣場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案就不能不考慮廣場兩側建築的佈局,以及對廣場觀賞效果的影響。
最初總圖設定廣場兩側的建築為人民大會堂、革命博物館、國家大劇院和歷史博物館四座,兩兩相對分立於人民英雄紀念碑東西兩側,各自獨立,佔地面積大小一樣。
四座建築用地範圍按比例畫在廣場平面圖上,東西長、南北狹,向著長安街的是闊面,面向廣場的是狹面。這樣的分佈使得廣場的南部留有較大的空地,而集萬人禮堂和五千人宴會廳為一體的人民大會堂擠在一個地段中,給人感覺十分跼踀,而總體佈局卻很鬆散,南部有較多空間無內容。
有鋻於此,在彙報會上,我提出了一個六個地段的規劃方案:天安門廣場西側為萬人禮堂、五千人宴會廳、人大常委辦公樓;東側為國家劇院、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等於將原來的人民大會堂分為兩座建築,再增加一個人大常委辦公樓,兩側各三棟建築,並主張建築間用傳統的“千步廊”或“閣樓復道”相連,每棟面向廣場的立面可與天安門城樓相似而體形皆略小于天安門,這樣與中軸線上一系列古建築的體量比較協調,而且賓主關係分明,更豐富、強化了中軸線。
剛講到這裡,市政府秘書長賈星五就插了一句:“國家大劇院不能對著大會堂,要拿出廣場……”
天安門整體規劃時考慮打通南長街、南池子兩條延長線,與前三門大街相連通,是因為北京的中軸線上有景山、故宮、天安門等舊皇園和宮殿建築群,以致城市中心沒有貫穿南北的交通通途。
天安門廣場建成後,不打通這兩條延長線,天安門中心廣場就成了交通樞紐,每天有大量的車流來往,是不適宜的。更何況廣場上集會活動很多,集會時市中心的南北交通就中斷了。而兩條延長線的打通,則可將廣場交通樞紐功能移至正陽門、箭樓一線,有利於南北交通的分流,同時減少車輛繞行距離,另外在人民大會堂、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等大型公共場所背面也需要有環繞的道路,以便於疏散人流。
但是,公安部的新辦公大樓恰在1958年剛剛竣工,為南池子延長線而隨即拆除,與當時中國的國情國力是不相宜的,因此,當年只打通了部分南長街延長線,而將打通南池子延長線規劃暫時擱置。
在中央決定上“國慶工程”後,有人出於對這一建築的不尋常意義和重要的政治地位的凸顯,提出將其放置在列有太和殿、天安門、祈年殿等重要建築的北京中軸線上,即拆除正陽門和前門箭樓,將人民大會堂坐落在兩者之間。幸好,這一提議未被採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