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周總理對於電影,是以革命家、政治家的眼光來看待的,不僅重視本國的,也重視外國的,而且還切實做到了“洋為中用”。例如: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登月的影片出來後,周總理很快就在國務院小禮堂,邀請各部部長和有關領導前來觀看,並極少有地在放映前講話,他說:“今天我和幾位副總理請大家一起來看這部影片,是要了解現在世界科學技術已發展到了什麼水平,看到了他們,也就看到了自己。高級幹部當然要抓政治、抓業務,但也要重視國外的先進技術,要不斷開闊眼界,增加知識……我們不能長期落後,長期落後是要吃虧的。中國有過沉痛的歷史教訓。”
當時國內形勢雖然有了初步好轉,但“左”的思想還很重,不少人一談起美國,就說是“帝國主義”,也不敢多說它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因此看了眼前出現的鏡頭,加上周總理的講話,大多數人開始沉思起來,有人甚至不斷嘆息。
在一段時間裡,我國先後引進了美國的《巴頓將軍》,日本的《山本五十六》、《啊!海軍》、《大海戰》,美日合拍的《虎、虎、虎》以及歐洲和北非國家的一些影片。對於這些反映歷史、戰爭或描寫某國現狀的片子,周總理在不同場合都十分明確地講過:“就是要花點錢買進來,因為我們同各國都共同生活在地球上。過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搞禁運、搞封鎖,想孤立我們,用盡各種辦法不讓我們見識世界先進技術,但搞了幾年就搞不下去了。再說我們自己也總會有打開國門、面向世界的一天,所以不僅要正確認識和總結自己的東西,也要不斷了解和研究外國的東西。看他們——些有價值的電影,是我們了解世界簡易而直觀的辦法。”在周總理細心周密的安排下,進口電影首先在中南海西樓大廳、國務院小禮堂放映,讓中央首長先看,然後逐步轉為機關內部看,最後上市公演,廣大群眾都能看。如此有條不紊,逐級下來,大家都受益匪淺。(摘自:文匯讀書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