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間,清廷於6月15日命令李鴻章“迅速來京”,兩廣總督一職由廣東巡撫兼署。接此命令後,李鴻章滿腹狐疑。朝廷如此催他迅速進京,卻未言何事,更未授新職;朝政為強硬的主戰派把持,一些溫和的主和派官員性命難保;他本人曾多次冒死電奏朝廷,反對慈禧和頑固派的“聯拳滅洋”政策,為頑固派官員和義和團痛恨;得到慈禧支持的義和團明確提出要殺“一龍二虎三百羊”,所謂“一龍”為光緒皇帝,“二虎”為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三百羊”為開明官紳;義和團還提出要將亡命海外的“亂黨”、從事維新改良的康有為及梁啟超等統統捉拿歸案……李鴻章明白,在此種局面下自己貿然北上,不僅無法改變政局,而且凶多吉少,甚至可能有殺身之禍。所以他一方面表示“立刻遵旨北上”,另一方面卻想方設法拖延徘徊,拒不北上。
6月21日,清廷對外宣戰,但得到李鴻章堅決支持、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及湖廣總督張之洞為核心的東南地區的“封疆大吏”們卻拒絕執行清廷的向各國宣戰諭旨,與列強達成了維持東南局面穩定的“東南互保”協議。“東南互保”由李鴻章的心腹盛宣懷一手導演,但盛認為“東南互保”畢竟只是地方性安定,此時最迫切的是改變朝廷政策,實現全局性安定,而只有李鴻章重新擔任“總督之首”和直接參與全局外交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才有可能盡快從根本上改變“國策”。於是,盛宣懷為李鴻章“官複原職”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積極活動。隨著戰局的惡化,清廷內主和聲音開始出現。7月8日,慈禧終於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雖未明言議和之事,但明顯是態度有所變化的信號。雖然李鴻章在7月12日尚未得知自己的新職任命,但他覺察到朝政有開始向有利於主和派方向發展的可能,於是決定北上。7月16日,即啟程北上前一天,李鴻章得知自己重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但生性謹慎的他仍決定只北上半步,先到上海觀望局勢,再決定是否最後北上。
這時,李鴻章再次成為各方爭奪的對象,成為各方矚目的焦點。正與八國聯軍交戰的清廷不斷催李迅速北上,以打開外交局面。確實,慈禧也不能不開始考慮後路,雖未明言,實有要李鴻章為議和做準備之意。直到7月初,一直對李抱有希望的孫中山又請人與港督蔔力聯繫,希望他能力促自己與李鴻章合作,實現兩廣獨立。蔔力則從英國利益出發,對中國以後能否繼續統一、穩定沒有把握,僅希望華南能保持安定局面,因此通過英國駐廣州領事勸李不要北上,留在廣州以維持華南穩定。
7月17日,李鴻章乘招商局的輪船離開廣州。開船之前,南海縣令裴景福前來送行,李鴻章對他縱論時勢,大發感慨。此時八國聯軍剛剛攻下天津,尚未向北京進發,裴景福問李鴻章萬一以後京城被攻破,結果將如何。李鴻章回答說列強必會做以下三點:一是剿滅“拳匪”以示威,二是懲辦首禍官員以發洩憤怒,三就是索要兵費賠款。裴氏接著問兵費賠款大約會是多少,李鴻章大為傷感,一邊流淚一邊回答:
兵費賠款之數目多寡,此時尚不能預料,惟有極力磋磨,展緩年分,尚不知作得到否?我已垂老,尚能活幾年。總之,當一日和尚撞一日鐘。鐘不鳴了,和尚亦死了。
由廣州海路北上要經過香港,港督蔔力與孫中山對孫李合作實現兩廣獨立仍未完全放棄,還想借此作最後努力。蔔力起初甚至想將李強行扣留,由於英國政府的堅決反對作罷。李鴻章在香港上岸時,港府還是準備了盛大的儀仗隊,並鳴禮炮十七響,以示尊重。而在此前一天,孫中山已乘船來到香港海面,不放棄與李會面的可能。港英當局通知孫中山,由於幾年前應中國政府要求對他的驅逐令尚未期滿,所以不准他上岸,但如果李鴻章同意兩廣獨立,即允其上岸與李會談。在船上,孫中山仍是兩手準備,一面等待蔔力與李鴻章的會談結果,一面籌劃惠州起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