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僅僅批評了陳伯達一人。而且,特意點明“我同林彪同志交換過意見”,其中的深意不言自明。
毛澤東的身份和影響,這篇700多字的文章宣告了陳伯達政治生命的終結。接下來的會議上,陳伯達就被控制了,他的身影再也沒有出現在主席台上。所有的新聞、簡報都不再點到他的名字。從外界來看,曾經地位頗高的陳伯達,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廬山:中槍的為何是陳伯達
林彪為何提出“天才論”並倡議設置國家主席?毛澤東為何勃然大怒?鬧劇的主角是林彪,中槍的為何是陳伯達?這些問號就像飄蕩在廬山山麓間的雲霧,讓人捉摸不透。不弄清楚其中原因,就讀不懂廬山會議的詭譎多變。
“天才論”實際上是老調重彈。在此次修改憲法中要提到毛澤東。此前對毛澤東的評價,最權威的無過於林彪為《毛主席語錄》所寫的《再版前言》中的一段話,“毛澤東同志是當代最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毛澤東同志天才地、創造性地、全面地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這段話隨著《毛主席語錄》的問世,成了毛澤東的“專用”評價語言。林彪本人也在多次講話中,稱頌毛澤東是“天才”。中共九大召開時,這段話一度寫進政治報告和黨章草案。可毛澤東在審閱時將“天才地、創造性地、全面地”三個詞語删除,只保留了“繼承、捍衛和發展”三個動詞。這說明,毛澤東對近幾年泛濫成災的個人崇拜思潮是有所警惕的,甚至是反感了,有意識在這方面降溫。正如1970年12月18日,毛澤東在書房會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時表示,“崇拜得過分了,搞許多形式主義。”“過去這幾年有必要搞點個人崇拜,現在沒有必要了,要降溫了。”林彪是否真的沒有覺察到毛的情緒變化?
但真正讓毛澤東生氣的其實是國家主席之爭。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按照《憲法》規定,中國設置了國家主席職位。第一任國家主席是毛澤東。1959年,毛澤東不再擔任國家主席,繼任者是劉少奇。1964年,劉少奇再次當選國家主席。1966年“文革”開始,劉少奇遭受批判,被解除一切職務,開除出黨。國家主席職位自此出現空缺,一直到1969年劉少奇病逝也未恢復。林彪對國家主席非常感興趣。雖然當時他已經是黨的唯一副主席,黨章確定的“接班人”,但實際上擁有的權力並不大。在黨內,一切重大事項都必須毛澤東拍板;在政府方面,則由周恩來主持工作。林彪深知,他想當國家主席,首先就必須恢復這個職位。只要這個職位一恢復,當選者只能是他。畢竟,毛澤東早就辭去了國家主席,一定不會在77歲高齡時再次出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