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旅剛進入陣地,就碰上日軍步兵第7聯隊主力和第35聯隊一個大隊的猛攻。旅長周翰熙親在一線督戰,所屬兩名團長蔡慎猷、李介立甚至親自進入重機槍陣地直接參戰。他們呈扇形散開,用機槍、步槍向進攻的日軍頑強阻擊。受步槍射距的限制,第397旅甚至主動衝出戰壕發起反擊,讓日軍步兵大感驚訝。經過一個小時的激戰,日軍被迫後撤整理。
在接下來的三天裡,日軍不斷對第133師陣地發起猛攻。第133師也繼續不顧傷亡地頑強抵抗,其中第794團1營所屬一個連,最後戰至僅七人,仍然死守在陣地上。日軍占據炮火優勢,但不擅夜戰,守軍就利用夜間趕築被日軍摧毀的防禦工事,並輸送彈藥和夥食,這使部隊往往只能一天吃一次飯。儘管如此,第133師剩餘官兵的鬥志依然旺盛,師長楊漢域曾打電話問第794團團長李介立:"你部已經傷亡重大,現在敵人又來進攻,你準備怎麼辦?"李介立當即堅定地回答:"請師長放心,只要我沒死,陣地就能固守!如果我陣亡,請師長另派部隊來接替。"李介立以此誓言,一直打到全團僅剩40餘人為止。
第20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經歷了七天惡戰,直到將完整的防區交由友軍第48軍接替。
淞滬一役,第20軍陣亡3706人,傷7049,失蹤241人,損失大部分兵力。在撤出陣地後,全軍只能縮編為一個戰鬥團。綜觀整個淞滬會戰的參戰部隊,第20軍的裝備絕對屬於墊底部隊之一,但該軍官兵卻以極其旺盛的戰鬥意志去阻擋日軍,這種精神直讓中央軍都為之欽佩。
據聞,軍委會在戰後對參戰的100多個師進行評比時,第20軍所屬第133師名列第11。
武漢會戰爆發後,正在湖南瀏陽、醴陵整訓的第20軍奉命開赴武寧參戰。當時第20軍人員還沒有整補完整,楊森考慮再三,決定派第133師執行參戰任務。
1938年10月,第133師師長楊漢域率領所部趕到武寧。當時友軍第8軍主力正奉命在武寧東北方的羅盤山、棺材山阻擊日軍第27師團。楊漢域根據第8軍軍長李玉堂的命令,以所屬第397旅對占據棺材山的日軍發起進攻。但日軍占據制高點,又得到強大炮兵火力的增援,致使第397旅屢攻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