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滄海桑田 中國住房30年變遷回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19 10:12:39  


 
  1978:醞釀變革

  1978年10月20日上午,鄧小平在北京視察新建的幾十棟公寓住宅樓時,曾希望能用積蓄替兒子買套房子。

  隨行的國家建委副主任張百發回憶,鄧小平先是“問居民住房可否成為商品,當時現場的同志沒有人敢回答”,他又“自言自答說,如果房子算商品,我這幾年也還有點積蓄,想買套房子給樸方,我的其他孩子不需要照顧,只有這個樸方,是因為我致殘的,我需要照顧他”。

  當時不像現在,房子尚未成為商品,中國大多數父親也還沒有替兒子買房的打算。不過,這一年發生了幾件事,預示著中國人的住房生活可能要發生一些難以預料的變化。

  這年秋天,鄧小平訪問新加坡。他特地聽取了當地官員關於公共住房計劃的介紹,並登上高樓,鳥瞰當地的住宅小區。訪問結束當天,他又突然走進當地一個普通房間,認真看了每個空間,特別是洗澡間,並不住稱讚。

  再早些時候,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城市住宅建設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傳達鄧小平關於解決住房問題的指示,希望路子能寬些,譬如允許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個人手中的錢動員出來,國家解決材料。

  1978年的中國老百姓還沒有聽說過“房地產”這個詞語,他們只曉得自己家住的房子太擠、太小。在此前的將近30年裡,湧動於大江南北的中國人,被西方新聞界形容成“螞蟻”。這群螞蟻人穿著邋遢,顔色、式樣幾乎相通的衣服,住在低矮、擁擠、破舊的房子里。

  上海華光儀表廠會計楊希鴻的家,就是這些房子中的一間,13平方米,擠著3口人。3.6平方米,在當時是上海一個普通職工的生活空間。在一個不到1.2米高的閣樓上,楊希鴻的女兒上下了十幾年。

  不僅在上海,1978年的中國,擁擠是每一個城鎮居民最真實的居住體驗。近30年間,中國累計用在住宅上的投資為374億元,年人均住房投資不足10元。到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的平均住宅面積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比1949年少了0.9平方米。其中有5年裡,上海市的統建住宅沒建造過哪怕1平方米。

  住房窘迫到什麼地步?學者楊絳後來回憶,她和錢鐘書在學部辦公室住了將近3年,“南北二墻各裂出一條大縫”。後來,人們發現胡喬木給國家領導人李先念寫的“要房信”,一字一句地請求為顧頡剛、蔡儀等著名學者解決全家蝸居之難。而普通人住在廢舊木板搭成的簡易儲藏室就算很不容易了,不少人無處栖身,流落街頭。

  這一年還發生過一些不怎麼起眼的事情。一個叫王石的27歲“國家技術員”從廣州第一次來到南方小鎮深圳。他看到,路軌旁有丟棄的死豬,綠頭蒼蠅嗡嗡起舞,沙頭角的中英街還只是“一條彎曲的石板窄街”。15歲的農村孩子潘石屹在甘肅天水一個山溝裡讀中學,每天餓著肚子苦讀到深夜,完全看不出日後有身家幾百億的跡象。

  同年,29歲的馮侖成了西北大學經濟系的學生,後來成為經濟學家的魏傑和張維迎也在這裡學習。此時離他們分別對中國房地產發展產生影響還早得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