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信滿滿,大學聯考本可報一百多個志願,阮次山只報了十個而落榜。當時已經19歲半,只好去當兵,目睹了最後一次視察金門的蔣介石,坐在山頂遠眺大陸,“四個鐘頭動都不動”,這讓他印象深刻。
退伍後,阮次山再度報考當年的第一志願: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老師們都對我很頭疼,寫新聞沒有我多,文字功底沒有我好,採訪沒有我多。”他旁聽政治系的課程,從中風的鄒文海老師那裡習得西洋政治、思想史的“哲學”。
課餘的阮次山“一腔熱血”,大國夢在當時就留下了“案底”。
1970年,台灣爆發“保釣運動”。阮次山的同學臨時抽退,因為同學的父親是國民黨大官,知道“黨中央的政策”。“到我這兒,怎麼可能抽退?我是政大學生代表,主要成員。我們這邊支持台灣同胞保護釣魚島。”有從美國回來的年輕老師,“充滿自由主義思想”,在台上拿著麥克風喊:“當初孫中山做革命時也沒有理智過……”阮次山等人於是舉著旗幟上了街。
畢業後,阮次山同時在《中央日報》與“中國廣播公司”任職,兩年後赴美留學,在紐約St.John’s大學東亞研究所做中國研究,讀遍了圖書館裡的“幾千本中文書”。在紐約一家中文報社工作時,他遇到前來面試校對一職的作家劉賓雁報告文學作品《第二種忠誠》的男主角倪育賢,倪在書中說過一句話:我愛我的國家,我的國家愛我嗎?
“我說,裡面這句話我要糾正你。國家永遠愛你,你要把國家、黨和政府分離。國家永遠是國家。”
不久後,母親過世,阮次山回台簽證受挫,利用私人關係找到裡根幕僚,才得以回台。1985年,他取得美國國籍。1999年,阮次山回到台灣,任創刊達50年的《CHINA NEWS》副社長兼總編輯。不到半年,報名更改成《TAIWAN NEWS》,老板更是易幟,背叛“不搞台獨”的承諾。
阮次山因此辭職,轉赴香港。不久,在曹景行邀請下,加盟鳳凰衛視。
在劉春看來,正是“老華僑”這一身份賦予了阮次山有別於國內人士看問題的角度。“他那一代人在美國的年輕時候,遭受到種種歧視。像我們在中國,有時候對我們國家過於追求GDP發展帶來的問題看得更透,而他們對改革開放後中國地位的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改變,這些事情看得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