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看來,這種底氣首先來自其對於高檔家具市場強勢的控制力。一個企業能秉持這種傲慢姿態,通常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壟斷性質的國企;一是雄踞市場鰲頭的企業。“達芬奇”正是後者。因為在競爭力上缺少能與之制衡的品牌,而它自身又有著極高的品牌形象和受眾認可度,以及對市場份額的掌控力,有了這種控制力,它才會有與媒體叫板的底氣。而從深層次來講,它傳遞出來的則是國產品牌的發育不足,無力與之競爭匹敵,它自然敢扮“假洋鬼子”。可以說,無限風光的“假洋貨”所對應的,往往是裹足不前的中國品牌。從這個角度來看,“達芬奇”,或者擴大到所有“洋貨”而言,如果國產品牌弱勢地位一日不改,“真洋貨”也好,“假洋貨”也罷,或將一直強勢下去。
這種底氣還來自監管的失位。國產品牌扮“假洋鬼子”,遠非一兩次了,從香武士音響到施恩奶粉再到歐典地板,工商部門、質檢部門都表示要滴水不漏地把關,但因為“假洋貨”往往涉及高檔產品甚至是奢侈品,公眾關注度不及普通商品,導致監管經常啞火。這一次,走得還是老路子。既然監管是“稻草人”,企業自然敢以假亂真,也自然敢公然宣稱媒體報道不實,因為監管本就是馬後炮,從被曝光到介入調查這個過程,它做手腳措措有餘。
這二者,可以說是當下的普遍事實。一旦國有品牌立不起來,市場老被洋品牌霸占,而監管老是蒙著眼睛當“老好人”,類似的事還會發生。(時間:7月14日 來源:深圳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