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作為判斷是否有通脹以及通脹多大的主要判斷依據之一,近年來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而越來越為人所熟知,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就曾感嘆說:“一個不識英文字母的老大媽,都在講CPI。”而豬肉由於在CPI中權重之大,更是下牽百姓,上牽總理。中國的CPI指數的八項權重中,食品一項的權重就占到了30%,統計局因此也一直被指責,今年在下調了食品類消費的權重、上調居住類消費的權重之後,卻招來了新的指責,因為今年以來的物價上漲中,食品是漲價先鋒。而由於食品類權重的下調,居民感受與統計數據的差距更大了。不過,即使是這樣,豬肉也還是與其他食品一起,將6月CPI推至6.4%的三年來新高。
豬肉能挑起CPI,是否準確反應中國居民實際消費水平和消費模式的變化,爭議還很大。但至少豬肉影響著民生,影響著政策方向,卻是不言而喻的。自2006年以來,我國的豬肉價格經歷了兩次大起大落。其中2006年肉價大跌,2007年肉價暴漲;2008年上半年漲,下半年跌;2009年相對平穩;2010年開始反彈;2011年5月進入快速飈升期。這個周期,與中國的貨幣寬鬆或緊縮周期相一致,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通脹的程度。
資本進入養豬業的必然邏輯
本次豬肉價格上漲之凶猛,可以與2007年相對比。2007年4月13日豬肉平均價格是12.96元/公斤,8月漲至20.22元/公斤,價格上漲了56%,當月的CPI也高達6.5%。今年6月份,全國豬肉批發價格平均在26元/公斤,超過2007年8月時將近29%,且尚未見回落。
豬肉的價格也非常不穩定,近5年來出現過兩次大起大落,給經濟政策也帶來很大的困擾。生豬本身有周期,再加上組織程度低,生產、加工和銷售各自為戰,也引發了游資的進入,和散戶的衝動。而有關高盛的陰謀論,也不斷被媒體所提起。
李邦厚所說的豬吃的比人吃的貴,其實只是一種象徵性的說法。按照網上的報價,7月14日全國豆粕價格,蛋白含量43%的豆粕成交價在每噸3100元至3400元之間;玉米價格14%水分的每噸在2100元至2480元之間。而豬飼料要將豆粕、穀物等精料進行浸泡後,與其他粗料混合再喂養。但養豬還僅僅是豬肉產業鏈中的第一個環節,每個環節能否銜接好,能否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以降低風險和成本,才是最重要的。而這個布局,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高盛這個世界最大的投行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