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這樣的情況,首先是新聞發言人的個人涵養與素質問題。新聞發言就像一匹好馬,憑借這匹好馬,一個合格的駕馭者能夠展示自己的矯健形象。但是,騎術不精就匆忙上馬,則可能反受其害。新聞發言人是一個全新的崗位,我國在2003年才舉辦了首屆“全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由於這一職業沒有歷史積澱,更談不上人才積累,新聞發言人普遍是半路出家,既沒有在媒體工作的履歷,又缺乏跟媒體打交道的經驗。由於他們長期工作於各級機關,習慣於以“機關思維”來應對外面的世界,一些新聞發言人離這個崗位的職業素養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當一切順順當當、準備充分時,新聞發布會能開得有聲有色;然而,一到緊急關頭,遇到突發事件,就左支右絀,說出“信不信由你”之類的雷語,陷入輿論的漩渦,甚至被下崗。
另一方面,新聞發言人只是發言人,是“喉舌”而不是“大腦”,“大腦”的指向與態度深刻地影響著“喉舌”的發揮和表現。當“大腦”想公開、願意公開的,“喉舌”多能正常表現,反之,新聞發言人就容易陷入兩難,甚至成為“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罪。事實上,一些新聞發言人陷入輿論漩渦,正是因為受“大腦”掣肘:有的決策比如建立記者黑名單制度,是“大腦”作出的,結果公眾把不滿釋放到新聞發言人身上;有的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因為信息不全,最終被置於一個尷尬的地位,等等。可以說,新聞發言人的“高危”,折射的正是當前信息公開的種種不足。
一個健全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和信息公開制度,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也是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保障。正因為有了新聞發言人制度,我國的信息公開之路才越走越寬。新聞發言人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越表明我們需要更多高素質的新聞發言人,越說明信息公開需要大力推進。所以,新聞發言人,不該成為一個高危職業。(時間:8月18日 來源:新華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