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動車追尾事故揪緊了公眾的神經,在其後不久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原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一番“他們是這麼說的,至於你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的雷人言論更遭到了大家的口誅筆伐,這一“高鐵體”轉瞬成為網絡流行語。如今,王勇平終於得為他的“不當言論”付出代價,這當然也在大家意料之中的事兒。
正因為“高鐵體”曾經受到強烈質疑,王勇平的卸任自然也難免遭來廣泛圍觀,有認為王勇平是代鐵道部受過的,有提出新聞發言人當引以為戒、提高素質的,有覺得當以此為契機推進新聞發言人制度完善的,其中不乏理性的聲音,大家的願望無疑也多是善良的,然而,筆者卻只能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王勇平卸任了,遠走異國他鄉任職,但“高鐵體”卻未必也從此遠離我們而去。
憑借王勇平多年來擔當新聞發言人的經歷和他的學識、素質,他不可能不清楚“高鐵體”一旦出籠後會是什麼後果,不過,面對媒體記者刨根究底的追問,“情急”之下才道出了近乎狡辯式的“奇跡論”和“反正我信了”,不難看出,當時的王勇平把自己當成了鐵道部的“代言人”而非“發言人”,極力維護鐵路部門的形象和利益,失去了發言人公正、客觀、理性的應有風範,這正是他備受公眾詬病的關鍵所在。
因此,王勇平的“高鐵體”,實際上就是代言人與發言人角色錯位的產物,而在現實的官場語境和尚未成熟、完善的新聞發言人制度體系下,這樣的“錯位”其實並不是個別的,甚至可以說是普遍的,只是王勇平將其放大或誇張,讓社會神經受到過度刺激而已。在各地、各級政府部門回應輿論的一貫作風,都不難找到“高鐵體”的影子,特別是部門發言人,其切身利益決定了必然會、也必須要站在或者傾向本部門的立場和利益“發言”,進而演變成事實上的“代言”。
所以,如果不建立獨立新聞發言人制度,仍然由所在單位、部門官員或職員,而不是獨立的第三方人士擔當新聞發言人,新聞發言人“自說自話”,極力維護本部門利益、形象,甚至不惜耍橫、撒潑的“高鐵體”就不可能避免。走了王勇平,還會有後來人,只不會各自方法、技巧、尺度有別罷了。(時間:8月19日 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