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易有關“大義滅親”的民意調查(資料圖) |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審議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此次刑訴法修改擬規定除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外,一般案件中近親屬有拒絕作證的權利。如果此條得以通過,長期以來在我國大力提倡的“大義滅親”司法政策將被顛覆。
“大義滅親”中的“大義”兩字,其實就已經界定了這在傳統上是一個褒義詞。1979年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制定時,沿用了“大義滅親”式的法治理念。刑訴法48條更是規定了公民有絕對作證的義務,作為犯罪嫌疑人的家屬沒有沉默權,這就意味著,如果不檢舉、揭發、作證親人犯罪,那麼自己也可能將身陷囹圄。
2003年,河南農村少年張鴻雁為了籌集哥哥上大學的費用而偷竊了舍友4萬元。在警方的動員下,張鴻雁的哥哥將張騙到其住處,致使張被抓獲。事後,哥哥的“大義滅親”行為遭到輿論強烈質疑。因為我們的感情,似乎更接受“親親相隱”這樣一種傳統規範。
事實上,雖然自古以來中國社會不乏“大義滅親”的故事,但為社會和國家法令所遵循的主導性原則還是“親親相隱”。而在現代司法體系中,很多國家法律也都有容隱制度,親屬享有拒絕作證的權利。
“大義滅親”的法律規定,使得犯罪嫌疑人的親屬陷入“兩難悖論”:如果出庭作證,親屬間的背叛極可能導致嫌犯心靈絕望;不予揭發,則可能導致全家受刑罰制裁的慘痛後果。顯然,大義滅親理念下的強迫揭發,加劇了法律和情理的衝突,背離人之常情和常理,容易導致削弱損壞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倫理關係,也有損害傳統道義規範的嫌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