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金縷玉衣”做局何以能得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13 14:58:25  


  因5位“權威鑒定專家”為一假造文物“金縷玉衣”開出24億元天價評估,銀行放出7億貸款,致使銀行損失5.4億元。9月9日《人民日報》就此問題作了深度報道,揭露了“有鑒定證書,一般是贋品”的虛假鑒定以及大量僞專家橫行于市等混亂現象。

  事實上,從上世紀80年代興起民間文物收藏熱以及10年前國內建立文物拍賣和交易市場以來,有關“真專家、假鑒定”的道德操守滑坡和“假專家,真鑒定”的市場失範,早就不絕于耳。從歷史上看,中國至少出現過四次文物作僞高潮:以仿造商、周青銅器為主的宋代,以僞造名人字畫為主的清乾隆時期,以仿造歷代文物為主的晚清到民國時期。今次肇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這一輪文物做假熱,與海內外文物收藏與交易熱不無關係。

  但是,文物界做假,一般只是騙了文物愛好者和鑒定師,如張大千描摹的石濤假畫,就騙過了鑒定大師龐虛齋,這些“花招”,只不過是文物收藏界之內的“風花雪月”,“做假”損失只在業內。而“假文物”騙走國銀數億巨款,這幾乎是前所未聞的故事,這說明文物界的“自亂”已經侵入到別的部門,並造成難以恢復的損失。

  因此看來,規範有關文物的流通刻不容緩。規範不僅要對文物界內部,也要對其他涉及文物的部門,要建立文物真僞的鑒定體系和與文物價值的評估體系,不能再讓“鑒定權”與“評估權”集中于某一個或幾個權威人物身上,造成“絕對的權力,絕對腐敗”。

  國際通行的做法是,禁止官方的鑒定師為私人文物作真僞鑒定,鑒定師迫不得已要為文物估價,也不能收費。文物價格的體現,一靠權威的專業文物估價師,估價師評估的依據,是以文物鑒定師作出的文物真僞鑒定書為基礎,以同類文物在近期市場上的交易數據為參考而估算出來的約值,在這評估中,形成了責任鏈條,互為制約,比“一人說了算”更有權威性;二是靠文物交易和拍賣市場,讓市場來決定它究竟值多少錢,文物持有者只需出示有威望的拍賣行的成交價證書,就可以為文物謀得一個“身份”。

  以“金縷玉衣”為例,由5位權威專家充任“鑒定”與“估價”雙重任務,顯然是不當的。文物鑒定,一般分為技術鑒定和經驗鑒定,以5位專家沒有揭開琉璃罩為由說他們不負責,還真的難以成立。他們是“鑒定師”,所鑒定的文物在市場上值多少錢,已屬他們職務之外的意見,說屬于“學術意見”及“學術自由”,也不是說不通。(時間:9月11日 來源:廣州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